血小板減少作為一個醫學名詞來講, 它既不是一種病, 也不是一個症狀體征, 而是一項實驗室檢查的結果異常。 顧名思義這個結果的異常是降低而不是升高, 那麼到底低到什麼程度才叫做血小板減少呢?現臨床凡血小板計數降低至150×109/L以下者即稱為血小板減少。
血小板減少的表現
出血是血小板減少的最主要症狀, 出血常表現為包括皮膚黏膜紫癜、鼻出血或齒齦的自發性出血, 嚴重者可見內臟出血, 如顱內出血, 但較為罕見, 但若出現則多發病急驟。
需要注意的是血小板計數與出血症狀的發生之間無明顯的相關性。
血小板減少導致出血的原因
為什麼血小板減少就會導致出血呢?血小板的主要功能就是參與止血、促進凝血病並保持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的完整性。 小血管破損而引起的出血會在幾分鐘內自然停止。 這種現象稱為生理性止血, 這其中就包括血小板栓子的形成在起作用。 如果血小板的數量減少, 其上述功能勢必受到影響而減弱。 一旦血管內皮完整性受到影響, 通透性增加, 加之血液凝固機制受損, 粘稠度下降, 便會出現自發性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