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多半是由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 這些病毒引起的症狀在醫學上統稱為“上呼吸道感染”。 既然是上呼吸道, 那就不只是鼻咽部症狀, 如打噴嚏、流清涕、咽喉痛, 還常有刺激性的幹咳嗽。 如果繼發細菌感染, 侵犯氣管粘膜, 那就是急性氣管--支氣管炎。 這時咳嗽就會加劇, 還有粘痰或黃稠的膿性痰, 氣管有炎症存在時, 痰不斷產生, 咳嗽也不爽, 常要咳好一陣子才會把痰咳出。
西醫對這種咳嗽的治療方案是, 有細菌感染的時候, 用抗菌藥物以消除炎症, 使咳嗽與痰液自然消失。 痰液的產生本來就是人體排除異物的一種生理性反應,
從中醫角度看, 不管病毒也好, 細菌也好, 一概稱之為外邪。 外邪侵犯到肺, 才有咳嗽與咯痰。 肺, 中醫認為是五臟之中一個嬌嫩的臟器, 它容不得任何異物, 也經不起寒、熱、燥等外邪的影響, 肺氣不利就會出現肺氣上逆的症狀, 如咯痰, 甚至喘息等。 所以, 中醫對咳嗽的治療方案是, 有外邪時需區別寒邪與熱邪, 寒邪用溫散, 熱邪用清散。
目前臨床應用的貝母有浙貝母(亦稱象貝母)與川貝母之分‘雖然兩者都有止咳化痰的作用, 但浙貝母可用於外邪未清的情況, 因為浙貝母有開泄外散的功效;而川貝母性涼而降, 補肺而清熱痰, 因此, 具有鎮咳的作用, 適宜于虛勞、虛熱咳嗽, 忌用於有外邪的情況。
在中醫門診常能見到感冒後咳嗽不愈達1一2個月之久的病人, 詢問病史, 多半用過川貝母或者可待因、咳必清、敵咳等鎮咳藥。 目前感到胸悶、痰咳不出, 咳嗽性質屬於咳不爽的“悶咳”, 說明正常的咯痰功能受到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