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頭壞死亦稱股骨頭無菌性壞死和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它是骨傷科臨床常見而又難治的慢性疾病之一, 股骨頭壞死是由於髖部外傷, 長期應用激素類藥物, 酒精中毒等原因, 引起股骨頭血液供應障礙, 股骨頭骨組織不能得到正常的營養, 使股骨頭組織中的骨細胞, 骨髓造血細胞, 脂肪細胞發生壞死。 由於壞死的骨組織脆弱, 加之髖關節需要負重, 日久就會發生股骨頭塌陷, 影響全部髖關節。
病因
關節附近的移位性骨折是引起骨壞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骨折使局部血液供應遭到破壞, 這種情況也見於某些髖關節脫位病人。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1. 酒精中毒;2. 骨結構的改變、髖關節損傷;3. 與股骨頭壞死有關的疾病紅斑狼瘡、骨代謝關疾病、神經營養性疾病、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先天髖內翻、股骨頭骨骺疾病等。
據國外統計,
臨床表現
骨壞死常見於股骨頭、肱骨頭、股骨髁、脛骨近端及足、踝、腕部骨組織, 臨床表現為單處, 也可許多部分同時受損。 約85%骨壞死病人都有症狀, 主動活動時幾乎都有疼痛, 2/3病人在休息時也感到疼痛, 夜間疼痛者約占40%。 髖關節和肩關節受累者, 有2/3運動受到限制, 膝關節受累者有1/4病人出現運動受限。 主要為疼痛、間歇性跛行、股骨頭塌陷、關節間隙變窄,
分期
I期(超微結構變異期):X光片顯示股骨頭的承載系統中的骨小梁結構排列紊亂、斷裂, 出現股骨頭邊緣毛糙, 臨床上伴有或不伴有局限性輕微疼痛。
II期(有感期):X光片顯示股骨頭內部會出現小的囊變影, 囊變區周圍的環區密度不均。 骨小梁結構紊亂、稀疏或模糊。 也可出現細小的塌陷, 塌陷面積可在10-30%臨床伴有疼痛明顯、活動輕微受限等。
III期(壞死期):X光片顯示股骨頭形態改變, 可出現邊緣不完整、蟲蝕狀或扁平等形狀, 骨小梁部分結構消失, 骨密度很不均勻, 髖臼及股骨頭間隙增寬或變窄, 也可有骨贅骨的形成, 臨床表現疼痛、間歇性的跛行、關節活動受限、患肢有不同程度的縮短等。
IV期(致殘期):股骨頭的形態、結構明顯改變, 出現大面積不規則塌陷或變平, 骨小梁結構變異。 髖臼與股骨頭間隙消失等。 臨床表現為疼痛、功能障礙、僵直不能行走, 出現脫位或半脫位, 牽涉膝關節功能活動障礙。
由於股骨頭壞死有一個複雜的病理過程, 如早期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 就會使股骨頭塌陷, 關節間隙變窄, 最後導致骨關節炎, 使病人髖關節功能障礙而致殘、致癱。 病人在遭受生理病痛的同時, 還要遭受心理創傷的煎熬, 也給家庭、單位和社會增添了沉重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