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醫學角度講, 不論面癱是因風寒還是風熱等邪的侵襲, 其根本均為患者自身正氣虛弱, 脈絡空虛而致氣血不能正常運行, 使面肌失養而誘發。 針灸之術就是通過“補虛瀉實”來調節、疏通經絡, 使患者氣血得以平衡、正常地運行, 以濡養患側面肌正常活動。 電針則是通過輸出的脈衝電流通過毫針作用於人體穴位、經絡或某一特定部位, 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當今使用電針已成為某些醫生治療面癱(當然還包括許多針灸適應症)的常用技術。 然而, 我們卻在臨床中發現, 它更是導致面癱後遺症的“罪魁”。
正常生理狀態下, 神經膜是呈半滲透性的, 神經膜的表面帶陽離子, 膜的裡面帶有陰離子。 如果在患部使用不當的、頻繁的電針刺激, 會使神經膜的滲透加快出現脫極現象, 導致面神經膜滲透改變, 而使陰陽離子重新排列組合, 致局部組織出現持續充血狀態, 降低了神經的興奮性, 而使面神經細胞疲勞, 病情處於相對靜止狀態, 導致面癱部肌肉的水腫, 不利於恢復。
當病變的面神經局部經受過重的電刺激或者過頻的、過強的震顫, 也會促使面神經完全變性, 很有可能會出現患側的口眼聯動、攣縮、痙攣等後遺症。
所以筆者提醒同行, 雖然在面神經麻痹急性期應儘早首選針灸方法治療, 但電針的刺激強度遠遠大於手撚,
再就是患者本身的問題。 如果患者素來體質就差, 常年久病纏身, 或合併有糖尿病、心腦血管病等, 對面癱的恢復是不利的。 還有就是患者在同事、朋友、親戚的“關心”下多方求醫, 多管齊下會使病患部肌肉功能得不到恢復, 反使紊亂加劇導致後遺症的發生。 面癱影響美觀, 所以大部分患者(特別是年輕女性)發病後會出現精神緊張,
此外, 嚴重的耳部皰疹、病毒侵犯膝狀神經節、損傷神經纖維會導致面神經變性, 會使面癱難以逆轉。 外耳道骨瘤、中耳膽脂瘤、聽神經鞘膜瘤等壓迫面神經導致的面癱, 由中耳腫瘤切除術、乳突根治術等手術所致的面神經損傷等也是針灸難以治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