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秋季都有腹瀉的煩惱, 那一遍一遍的廁所跑的, 讓你閉著眼睛都知道多少步, 秋季腹瀉怎麼治療才最好呢?飲食是關鍵問題, 腹瀉吃什麼食物才能有效止瀉, 下面就為大家推薦一些治療秋季腹瀉的方法, 讓你遠離秋季腹瀉煩惱。
下面為大家推薦了幾款治療腹瀉的藥膳, 輕度腹瀉的患者可以用飲食來調理身體, 如果很嚴重的話, 應及時就醫。
薑糖飲
生薑15克或乾薑6克, 紅糖10克。 姜切成細末, 加入紅糖, 用開水沖1碗, 溫服。 每日1~2次, 瀉止為度。
此方有止瀉解痛、溫中祛寒的功效, 適合晚上睡覺受寒或者吃了生冷偏涼食物導致的腹瀉問題。
馬齒莧湯
鮮馬齒莧250克(或幹品50克)洗淨, 水煎, 每日1劑, 分數次飲服。
本方有清熱祛濕、解毒止瀉作用, 適於飲食不潔所致的腸道感染, 表現為發熱、腹痛、口渴、腹瀉等。
韭菜汁
連根韭菜適量, 洗淨, 絞取汁。 每次30毫升, 每日2次, 開水沖服。
本方有抑菌解毒、溫中行氣之功, 適於寒濕內盛而腹痛、腹瀉較輕的急性胃腸炎。
扁豆山藥羹
扁豆、懷山藥各50克。 洗淨, 加水適量, 煮成羹狀。 每日1劑, 直至病癒。
本方有健脾益氣、化濕止瀉的作用, 適於脾胃虛弱所致的食欲不振、時有腹瀉者, 也可用於急性胃腸炎恢復期表現為納少乏力、時有便溏者。
大蒜
大蒜可治療腸炎腹瀉。 專家指導, 將蒜剝皮洗淨, 用刀削去蒜瓣的頭尾和蒜的膜皮。
拉肚子時, 大便後先溫水坐浴, 再將削好的蒜送入直腸裡, 越深效果越好。
一般情況下, 放入蒜後瀉肚即止, 五六個小時後排便即成條形。 每次放一兩瓣, 連放兩三天, 大便即可正常。 採用此法應注意手的消毒。
鮮桃
發現便溏或腹瀉初發, 速吃鮮桃(飯前吃鮮桃一個, 飯中食大蒜1~2瓣), 腹瀉立止或大為減輕。
茶葉炒焦
將茶葉(不論何種茶葉)用鐵鍋在火上炒焦後, 沏成濃茶, 稍溫時服下, 腹痛瀉肚即能緩解。
雞蛋黃烤油
雞蛋黃烤油可治腹瀉。 拿砂鍋將7個熟雞蛋黃慢火烤, 油烤出來隨時用勺盛出, 烤出的油分3天服完, 每天早、中、晚3次或多幾次, 飯前飯後均可。 輕者一劑即愈, 如不愈再服一劑。
治療腹瀉的妙招
天氣漸漸轉涼,
腹瀉的苦惱, 經歷過的都知道, 那種頻繁光顧洗手間的尷尬, 身心勞累的疲憊感, 總是讓人在奔跑中抓狂。 治療腹瀉可有妙招?別急!聽老中醫說說他的招式!
大便溏薄, 出而勢緩者為“泄”;大便清稀如水, 出而傾注者為“瀉”。 臨床上多合而稱之“泄瀉”。
泄瀉的致病原因很多, 但總不外感受濕邪或寒熱所傷, 或臟腑虛衰及功能失調等。
主要分虛實兩類
實者, 有濕瀉、濕熱瀉、寒濕瀉等。
虛者, 有脾胃虛弱及命門火衰。
凡瀉而無腹痛者, 濕也;腹痛而瀉下白者, 寒也;痛一陣, 瀉一陣, 瀉後痛減者, 食也;痛一陣, 瀉一陣, 瀉後澀滯者, 火也;腹中脹痛, 瀉後不減者, 肝氣也;腹中絞痛,
治療, 實證應以健脾、調胃、燥濕、溫寒兼分利為主;虛證則分清脾胃及腎命而補之。 臨證時, 應隨其所因, 增損加減, 靈活掌握。
和胃燥濕治濕瀉
中醫認為瀉物清稀, 納呆, 脘腹脹悶, 腸鳴, 身重, 腹不痛, 小便欠利, 苔白, 脈濡緩者, 證屬脾土受濕, 滲化無權, 不能分別水谷, 水濕併入大腸而泄瀉。
治當和胃燥濕, 治以胃苓湯, 隨證加減運用, 效果甚好。
方用
蒼術9克, 厚樸6克, 陳皮6克, 甘草4.5克, 茯苓9克, 澤瀉9克, 白術9克, 桂枝6克, 豬苓6克, 炒扁豆9克, 車前子9克。
水煎空心溫服。 若五更瀉, 或是大瀉不止, 出虛汗, 喘促, 手足厥冷者, 此方不適用。
其加減法如下
如溺赤, 口中熱,
脾虛參苓補中求
大便稀溏, 水穀不化, 不思食飲, 神疲倦怠, 身困少力, 飯後脘悶, 面色萎黃, 苔白舌淡, 脈沉弱緩。
此證是由於脾氣虛弱, 清陽不升, 運化失常所致, 故大便稀溏, 水穀不化;脾虛運化無權, 則不思食飲, 飯後脘悶;久瀉不已, 化源不足, 則神疲身困, 面色萎黃;舌淡苔白, 脈沉弱緩, 皆脾胃虛弱之象。
治當補脾滲濕, 方用參苓白術散
人參9克, 白術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6克, 扁豆9克, 山藥15克, 蓮子9克, 砂仁4.5克, 薏苡仁15克, 生薑3片,大棗3枚。
若久瀉不止,氣虛下陷,脫肛不收者,用升清益氣之補中益氣湯(炙黃芪15克,人參9克,炙甘草6克,白術9克,當歸9克,陳皮6克,升麻1.5克,柴胡2.5克,五味子6克,訶子9克)治之。
腎泄五更泄瀉方
《雜病源流犀燭·泄瀉源流》說:“五更泄,一名晨泄,又名瀼瀉。”指五更或黎明時,臍下作痛,腸鳴則瀉,瀉後則安,腹畏寒,下肢冷,或經月不止,或暫愈複作,舌淡苔白,脈沉細遲。
此乃年老體弱或久病之後,損傷腎陽,以至命火不足,不能溫煦脾土,而黎明之前,陽氣未振,陰寒較盛,故臍腹作痛,腸鳴即瀉,瀉後則安;畏寒肢冷,遷延反復,舌淡苔白,脈沉細遲,皆為脾腎陽氣不足之象。
治法當溫補命門,兼益脾陽。
方用四神丸
補骨脂9克,吳茱萸9克,五味子9克,煨肉豆蔻9克。方中補骨脂補命火,吳茱萸、肉豆蔻溫暖脾胃,五味子收斂止瀉。
中醫說:“如果白天亦瀉者,宜上方合理中湯,再加粟殼,即四神丸加人參、白術各9克,乾薑、炙甘草各6克,再加炙粟殼6克。臨床多次使用,療效甚佳。”此方即所謂“五更泄瀉方”。
五更泄瀉方是治療脾腎陽虛所致五更瀉的經驗方。其方組成為:補骨脂9克,吳茱萸9克,肉豆蔻9克,五味子6克,黨參9克,炒白術9克,炮薑9克,熟附片9克(先煎),炙粟殼6克,炙甘草6克。
加減法為:若年老體衰,久瀉不止,中氣下陷,加黃芪;四肢厥逆者,加桂枝、細辛;腰膝酸軟甚者,加鹿角霜、狗脊;滑瀉日無數次者,加重粟殼、五味子用量。
該方藥僅10味,由四神丸(補骨脂、吳茱萸、肉豆蔻、五味子)合附子理中湯(附子、人參、乾薑、甘草、白術),再加粟殼而成,從而兼具溫補腎命真火、振奮脾胃中陽、兜澀大腸的功能。
具體剖析之,方中補骨脂、附子溫腎止瀉,黨參、白術、炙草益氣健脾止瀉,吳萸、肉豆蔻、炮姜溫中散寒止瀉,五味子、炙粟殼收斂固澀止瀉,共奏溫腎健脾,收澀止瀉之功效。
在臨床上常將此方用於脾腎陽虛所致的久瀉不已,黎明之前臍周作痛,腸鳴即瀉,瀉後則安,完穀不化,形寒肢冷,腰膝酸軟,或兼有食後即瀉,舌淡苔白,脈沉細遲的五更泄瀉證。五更瀉又名晨泄、腎泄。
夫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若腎中真陽命火當至而不至,虛邪得以留而不去,故作瀉于黎明。
此類患者取效容易,根治頗難。但本方臨床多次效驗,療效甚佳。
結語:有久治不愈腹瀉問題的人們可以參考文中的方法,腹瀉問題不僅導致人們身體受到傷害,多次去洗手間也會導致工作效率變差,讓人情緒煩躁。希望有腹瀉煩惱的人們用完此方法之後,能夠擺脫困擾,生活更加健康舒心。
生薑3片,大棗3枚。若久瀉不止,氣虛下陷,脫肛不收者,用升清益氣之補中益氣湯(炙黃芪15克,人參9克,炙甘草6克,白術9克,當歸9克,陳皮6克,升麻1.5克,柴胡2.5克,五味子6克,訶子9克)治之。
腎泄五更泄瀉方
《雜病源流犀燭·泄瀉源流》說:“五更泄,一名晨泄,又名瀼瀉。”指五更或黎明時,臍下作痛,腸鳴則瀉,瀉後則安,腹畏寒,下肢冷,或經月不止,或暫愈複作,舌淡苔白,脈沉細遲。
此乃年老體弱或久病之後,損傷腎陽,以至命火不足,不能溫煦脾土,而黎明之前,陽氣未振,陰寒較盛,故臍腹作痛,腸鳴即瀉,瀉後則安;畏寒肢冷,遷延反復,舌淡苔白,脈沉細遲,皆為脾腎陽氣不足之象。
治法當溫補命門,兼益脾陽。
方用四神丸
補骨脂9克,吳茱萸9克,五味子9克,煨肉豆蔻9克。方中補骨脂補命火,吳茱萸、肉豆蔻溫暖脾胃,五味子收斂止瀉。
中醫說:“如果白天亦瀉者,宜上方合理中湯,再加粟殼,即四神丸加人參、白術各9克,乾薑、炙甘草各6克,再加炙粟殼6克。臨床多次使用,療效甚佳。”此方即所謂“五更泄瀉方”。
五更泄瀉方是治療脾腎陽虛所致五更瀉的經驗方。其方組成為:補骨脂9克,吳茱萸9克,肉豆蔻9克,五味子6克,黨參9克,炒白術9克,炮薑9克,熟附片9克(先煎),炙粟殼6克,炙甘草6克。
加減法為:若年老體衰,久瀉不止,中氣下陷,加黃芪;四肢厥逆者,加桂枝、細辛;腰膝酸軟甚者,加鹿角霜、狗脊;滑瀉日無數次者,加重粟殼、五味子用量。
該方藥僅10味,由四神丸(補骨脂、吳茱萸、肉豆蔻、五味子)合附子理中湯(附子、人參、乾薑、甘草、白術),再加粟殼而成,從而兼具溫補腎命真火、振奮脾胃中陽、兜澀大腸的功能。
具體剖析之,方中補骨脂、附子溫腎止瀉,黨參、白術、炙草益氣健脾止瀉,吳萸、肉豆蔻、炮姜溫中散寒止瀉,五味子、炙粟殼收斂固澀止瀉,共奏溫腎健脾,收澀止瀉之功效。
在臨床上常將此方用於脾腎陽虛所致的久瀉不已,黎明之前臍周作痛,腸鳴即瀉,瀉後則安,完穀不化,形寒肢冷,腰膝酸軟,或兼有食後即瀉,舌淡苔白,脈沉細遲的五更泄瀉證。五更瀉又名晨泄、腎泄。
夫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若腎中真陽命火當至而不至,虛邪得以留而不去,故作瀉于黎明。
此類患者取效容易,根治頗難。但本方臨床多次效驗,療效甚佳。
結語:有久治不愈腹瀉問題的人們可以參考文中的方法,腹瀉問題不僅導致人們身體受到傷害,多次去洗手間也會導致工作效率變差,讓人情緒煩躁。希望有腹瀉煩惱的人們用完此方法之後,能夠擺脫困擾,生活更加健康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