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心律失常發病的原因是什麼

心律失常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頻率與節律以及衝動傳導等任一項異常。 “心律紊亂”或“心律不齊”等詞的含義偏重於表示節律的失常, 心律失常既包括節律又包括頻率的異常, 更為確切和恰當。

正常心律起源于竇房結, 頻率60次~100次/min(成人), 比較規則。 竇房結衝動經正常房室傳導系統順序激動心房和心室, 傳導時間恒定(成人0.12~1.21秒), 衝動經束支及其分支以及浦肯野纖維到達心室肌的傳導時間也恒定(《0.10秒)。

心律失常原因:1、激動起源異常;2、激動傳導異常;3、激動起源異常和傳導異常同時存在。 可見於各種器質性心臟病,

其中以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心肌病、心肌炎和風濕性心臟病為多見, 尤其在發生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塞時。 發生在基本健康者或植物神經功能失調患者中的心律失常也不少見。 其它病因尚有電解質或內分泌失調、麻醉、低溫、胸腔或心臟手術、藥物作用和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等。 部分病因不明。

(一)心臟起搏傳導系統心肌大部分由普通心肌纖維組成, 小部分為特殊分化的心肌纖維, 後者組成心

心律失常髒的起搏傳導系統。

心臟的起搏傳導系統包括竇房結、結間束、房室結、房室束(希司束)、左右束支及其分支以及浦頃野纖維網。 竇房結位於右心房上腔靜脈入口處, 是控制心臟正常活動的起搏點。

房室結位於房間隔底部、卵圓窩下、三尖瓣內瓣葉與冠狀竇開口之間, 向前延續成房室束。 房室束又稱希司束, 近端為主幹或穿入部分, 穿過中心纖維體, 沿室間隔膜向前直至隔的肌頂部分(分支部分)。 先分出左束支後分支, 再分出左束支前分支, 本身延續成右束支, 構成三支系統。 穿入部分經過中心纖維體時, 位於二尖瓣與三尖瓣環之間, 分支部分則至室間隔膜部、肌肉部和主動脈瓣鄰近。 左束支後分支粗短、較早呈扇形分支;左束支前分支和右束支細長, 分支晚, 兩側束支於心內膜下走向心尖分支再分支, 細支相互吻合成網, 稱為浦肯野纖維網, 深入心室肌。

竇房結與房室結間有邊界不清的前、中、後三條結間束連接。

結間束終末連接房室結的部分, 與房室結、房室束主幹合稱房室交接處(亦稱房室交界或房室連接處)。

心房肌與心室肌之間有纖維環, 心房興奮不能經心肌傳至心室, 房室結與房室束為正常房室間傳導的唯一通路。

心臟傳導系統的血供:竇房結、房室結和房室束主幹大多由右冠狀動脈供血, 房室速分支部分、左束支前分支和右束支血供來自左冠狀動脈前降支, 而左束支後分支則由左冠狀動脈迴旋支和右冠狀動脈供血。

竇房結和房室結有豐富的副交感神經分佈。 前者來自右側迷走神經、後者來自左側迷走神經。

(二)心肌的電生理特性 心肌細胞有自律性、興奮性、傳導性和收縮性, 前三者和心律失常關係密切。

1.自律性部分心肌細胞能有規律地反復自動除極(由極化狀態轉為除極化狀態),

導致整個心臟的電-機

心律失常械活動, 這種性能稱為自律性, 具有這種性能的心肌細胞稱為自律細胞。 竇房結、結間束、房室交接處、束支和浦頃野纖維網均有自律性;腔靜脈和肺靜脈的入口、冠狀竇鄰近的心肌以及房間隔和二尖瓣環也具有自律性, 而心房肌、房室結的房-結區和結區以及心室肌則無自律性。

自律性的產生原理複雜, 現認為是自律細胞舒張期胞膜有鈉離子和(或)鈣離子內流、鉀離子外流, 鈉和(或)鈣離子內流超過鉀離子外流時, 膜內負電位漸減, 達到閾電位, 產生自動除極, 形成動作電位。

心肌細胞的自律性受下列因素影響:①最大舒張期膜電位;②閾電位;③自動除極的坡度。

當最大舒張期膜電位減小、除極坡度變陡、閾電位接近靜止膜電位時, 自律性增高;反之, 自律性低下。 三者中以除極坡度影響最大。 正常心臟以竇房結的自律性最高, 其它具有自律性的心肌舒張期自動除極未達到閾電位前, 已被竇房結下傳的衝動所激動, 分別被稱為最高起搏點和潛在起搏點。

上:位相4除極坡度由a→b, 自律性減低

下:閾電位自1轉為2(少負), 自律性降低最大舒張期電位自1轉為2(少負), 自律性降低最大舒張期電位自1轉為2(更負), 同時閾電位自1轉為2(少負)自律性更低

2.興奮性(即應激性)心肌細胞受內部或外來適當強度刺激時, 能進行除極和複極, 產生動作電位, 這種性能稱為興奮性或應激性。 不足以引起動作電位的刺激稱為閾值下刺激,能引起動作電位的最低強度的刺激稱為閾值下刺激,能引起動作電位提了低強度的刺激稱為閾值刺激。心肌細胞的興奮性高低以閾值刺激強度衡量,刺激必須強於閾值才能引起動作電位的提示心肌細胞興奮性低下,弱於閾值的刺激即能引起動作電位的提示心肌細胞興奮性增高。

動作電位及其產生原理:心肌細胞靜止時細胞膜內呈負電位,相對穩定。這是由於細胞內鉀離子濃度高於細胞外20~30倍,鉀離子外流,帶出陽電荷,而同時不易通過細胞膜的分子較大的陰離子則留在細胞內,阻止帶陽電荷的鉀離子外移之故。閾值刺激促使心肌細胞興奮,產生動作電位。首先細胞膜上的快鈉通道開放,由於細胞外鈉離子濃度高於細胞內10~20倍,膜內電位又負於膜外,鈉離子快速大量湧入細胞內,使膜

心律失常內負電位迅速轉為+30~+40mV,形成動作電位的位相0(除極)。隨後,鈉通道部分關閉,鈉離子快速內流中止,鉀離子外流,膜電位開始下降(位相1,起始快速複極)。繼而鈣離子和鈉離子緩慢內流及鉀離子緩慢外流,膜電位改變少(位相2,緩慢複極)。隨後鉀離子外流加速,膜電位快速下降至靜止膜電位水準(位相3,終末快速複極),而舒張期靜止膜電位即稱為位相4。自律細胞位相4鈉離子內流(浦頃野細胞)和(或)鉀離子外流衰減(竇房結細胞),使膜電位漸減,達到閾電位時即形成自動除極。非自律細胞的位相4膜電位恒定。自位相0起始至位相3結束所需時限稱為動作電位時限。近年隨著心肌細胞電生理研究的深入,電壓鉗和斑片鉗技術的應用,對心肌細胞膜的離子通道及其離子流情況又提出了一些新概念。

竇房結和房室結的動作電位曲線與其它部位不同,具有以下特點:位相0除極緩慢、振幅低,位相1、2不見,位相4除極坡度陡,靜止膜電位和閾電位均低(靜止膜電位-40~-70mV,閾電位-30~-40mV,而心室肌等則分別為-90mV與-60mV),動作電位時限短。近年來已證實這兩處的位相0除極是鈣離子和鈉離子緩慢內流所形成,因而被稱為慢反應細胞。其它部位心肌細胞除極由鈉離子快速內流形成,因而又稱快反應細胞。兩種細胞的電生理特性有顯著不同:慢反應細胞自律性較高、傳導性能差,易發生傳導障礙;而快反應細胞則傳導性能可靠。

不足以引起動作電位的刺激稱為閾值下刺激,能引起動作電位的最低強度的刺激稱為閾值下刺激,能引起動作電位提了低強度的刺激稱為閾值刺激。心肌細胞的興奮性高低以閾值刺激強度衡量,刺激必須強於閾值才能引起動作電位的提示心肌細胞興奮性低下,弱於閾值的刺激即能引起動作電位的提示心肌細胞興奮性增高。

動作電位及其產生原理:心肌細胞靜止時細胞膜內呈負電位,相對穩定。這是由於細胞內鉀離子濃度高於細胞外20~30倍,鉀離子外流,帶出陽電荷,而同時不易通過細胞膜的分子較大的陰離子則留在細胞內,阻止帶陽電荷的鉀離子外移之故。閾值刺激促使心肌細胞興奮,產生動作電位。首先細胞膜上的快鈉通道開放,由於細胞外鈉離子濃度高於細胞內10~20倍,膜內電位又負於膜外,鈉離子快速大量湧入細胞內,使膜

心律失常內負電位迅速轉為+30~+40mV,形成動作電位的位相0(除極)。隨後,鈉通道部分關閉,鈉離子快速內流中止,鉀離子外流,膜電位開始下降(位相1,起始快速複極)。繼而鈣離子和鈉離子緩慢內流及鉀離子緩慢外流,膜電位改變少(位相2,緩慢複極)。隨後鉀離子外流加速,膜電位快速下降至靜止膜電位水準(位相3,終末快速複極),而舒張期靜止膜電位即稱為位相4。自律細胞位相4鈉離子內流(浦頃野細胞)和(或)鉀離子外流衰減(竇房結細胞),使膜電位漸減,達到閾電位時即形成自動除極。非自律細胞的位相4膜電位恒定。自位相0起始至位相3結束所需時限稱為動作電位時限。近年隨著心肌細胞電生理研究的深入,電壓鉗和斑片鉗技術的應用,對心肌細胞膜的離子通道及其離子流情況又提出了一些新概念。

竇房結和房室結的動作電位曲線與其它部位不同,具有以下特點:位相0除極緩慢、振幅低,位相1、2不見,位相4除極坡度陡,靜止膜電位和閾電位均低(靜止膜電位-40~-70mV,閾電位-30~-40mV,而心室肌等則分別為-90mV與-60mV),動作電位時限短。近年來已證實這兩處的位相0除極是鈣離子和鈉離子緩慢內流所形成,因而被稱為慢反應細胞。其它部位心肌細胞除極由鈉離子快速內流形成,因而又稱快反應細胞。兩種細胞的電生理特性有顯著不同:慢反應細胞自律性較高、傳導性能差,易發生傳導障礙;而快反應細胞則傳導性能可靠。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