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皮膚科>正文

膿包瘡的分型及其臨床表現

一、 膿痂性膿皰瘡:由溶血性鏈球菌所致, 或與金黃色葡萄球菌混合感染。 特點是在紅斑的基礎上發生薄壁的水皰, 迅速轉變為膿皰, 周圍有明顯的紅暈, 膿皰破後其滲液乾燥結成蜜黃色厚痂, 痂不斷向四周擴張與鄰近皮損互相融合。 本型好發於面部, 尤其是口周、鼻孔周圍及耳廓部位多見, 亦可發生於四肢。 由於瘙癢明顯, 常因搔抓而將細菌接種到其他部位而發生新的皮疹。 陳舊的結痂一般約6~10天自然脫落而愈, 不留疤痕。 在紅斑基礎上出現水皰, 迅即轉為膿皰, 膿汁較粘稠, 周圍炎性紅暈明顯,

乾燥後結有蜜黃色厚痂, 約一周左右, 痂脫而愈, 不留疤痕。

二、大皰型膿皰瘡: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所致。 起病迅速, 初為散在小水皰, 很快擴大、化膿, 成為膿皰或膿性大皰。 皰壁比較鬆弛, 看似起皺。 皰內膿液常沉積在底部或下半部, 呈半月形。 皰壁很薄, 易破潰流膿, 露出糜爛面, 幹後形成黃色膿痂。 有時痂下膿液向四周溢出, 在周圍發生新的水皰、膿皰, 排列成環形、弧形, 又稱環狀膿皰瘡。 好發於面、頭、四肢等露出部位, 自覺瘙癢, 一般無全身症狀。 多發生於2~8歲兒童, 好發於暴露部位, 如頭面、四肢, 也可波及全身, 初為紅斑或水皰, 迅即變為膿皰, 米粒至黃豆大, 周圍有紅暈, 皰壁鬆弛, 皰內膿汁沉積於皰底, 上部為透明液體, 形成半月形, 皰膜破裂後露出糜爛面,

乾燥後形成蜜黃色膿痂, 自覺瘙癢, 故而搔抓後易自我傳染, 向周圍蔓延。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