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是胰酶在胰腺內被啟動後引起胰腺組織自身消化的化學性炎症。 臨床以急性上腹痛、噁心、嘔吐、發熱和血、尿澱粉酶增高為特點, 是常見急腹症之一。 臨床表現輕重不一, 輕者以胰腺水腫為主, 病情有自限性, 預後良好。 少數病情嚴重, 胰腺出血壞死, 伴腹膜炎、休克等合併症, 病死率高。 本病發病以20~40歲青壯年較多。
本病屬中醫學“腹痛”、“結胸”等範疇。
病因病機
飲食不節、飲酒無度、肝膽病久和蛔蟲內擾可以導致本病的發生。 上述病因可致肝氣犯胃, 濕熱蘊結, 中焦之氣宣洩不利, 腑氣升降失常。
辨證分型
1.肝鬱氣滯證:脘脅持續脹痛, 陣陣加劇, 呃逆嘔吐, 大便不暢, 甚則腹脹結痛, 得矢氣脹痛稍緩。 舌淡紅或暗紅, 苔薄黃, 脈弦微數。
2.脾胃實熱證:脘腹堅滿, 痞脹疼痛拒按, 時有嘔吐, 身熱煩躁, 口乾渴, 大便燥結, 小便短赤。 舌紅, 苔黃燥或厚膩, 脈弦滑數。
3.肝膽濕熱證:脘脅脹痛, 胸脘痞滿, 口苦噁心, 身目發黃, 發熱, 身重倦怠, 大便秘結或便溏不爽, 小便色黃。 舌紅或暗紅, 苔黃厚膩, 脈弦滑數。
4.蛔蟲上擾證:上腹鑽痛, 繼而脹痛拒按, 陣陣加劇, 噁心嘔吐, 發熱黃疸。 舌紅,
5.氣陰耗竭證:腹大硬滿, 劇痛難忍, 口唇乾裂, 皮膚紫斑, 氣息微弱, 四肢厥逆。 舌紅幹, 苔黃燥有裂紋, 脈細弱或微不可及。
辨證論治
1.肝鬱氣滯證
[治法]疏肝理氣, 瀉下通裡。
[方藥]柴胡疏肝散合清胰東加減。 主要藥物:柴胡、枳殼、香附、郁金、白芍、甘草、黃芩、黃連、元胡、芒硝、生大黃。
若噁心嘔吐重, 加姜半夏、陳皮, 或用生薑搽舌;大便幹結不通, 加芒硝兌服;若食滯而噯腐吞酸, 可酌情選加消食導滯之品, 如枳實、厚樸、連翹;山楂、麥芽、萊菔子等。
2.脾胃實熱證
[治法]通裡攻下, 清腑泄熱。
[方藥]清胰湯合大承氣東加減。 主要藥物:柴胡、黃芩、黃連、白芍、木香、元胡、生大黃(後下)、厚樸、芒硝、枳實、金銀花。
若裡熱盛加連翹、蒲公英、紫花地丁等;明顯血瘀表現加丹參、當歸、牡丹皮;若口渴甚加天花粉、蘆根。
3.肝膽濕熱證
[治法]清利肝膽濕熱。
[方藥]清胰湯合龍膽瀉肝東加減。 主要藥物:龍膽草、黃芩、梔子、木通、柴胡、茵陳、黃連、白芍、廣木香、元胡、生大黃。
若熱結便秘加芒硝(沖兌);若便溏、腹脹、納差者, 加茯苓、白術、陳皮;血瘀明顯者加丹參、郁金、赤芍。
4.蛔蟲上擾證
[治法]清胰驅蛔, 理氣通裡。
[方藥]清胰湯Ⅱ號。 主要藥物:柴胡、黃芩、胡黃連、木香、檳榔、使君子、苦楝根皮、細辛、芒硝(沖兌)。
黃疸顯著者加茵陳蒿、虎杖、郁金;脅痛重加金鈴子散;神疲納差加茯苓、黨參、白術。
5.氣陰耗竭證
[治法]益氣固脫增液, 通裡瀉熱存陰。
[方藥]增液承氣東加減。 主要藥物:太子參、麥冬、元參、生地黃、梔子、元胡、大黃(後下)、芒硝。
經驗方
1.立效止痛湯
[功效]疏肝理氣, 清熱解毒, 通裡攻下。
[藥物組成]生白芍30克, 蒲公英30克, 延胡索15克, 柴胡10克, 枳殼10克, 生大黃10克。
[用法]諸藥用冷水浸半小時, 煎兩次, 各煎30分鐘, 生大黃則另用溫開水浸半小時以上, 藥汁可頓服或分兩次服,
2.王常勇方
[功效]通腑泄實, 疏肝解鬱。
[藥物組成]當歸50~100克, 柴胡15克, 白芍20克, 木香10克(後下), 枳實15克, 黃芩15克, 黃連5克, 元胡15克, 丹參20克, 生黃芪20克, 炙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 每日一劑, 10日為一個療程。 隨證加減:嘔吐甚加竹茹10克, 半夏10克;便秘者加大黃20克(後下), 芒硝10克(沖服);腹痛劇重用白芍50克, 加川楝子15克;熱毒盛加生石膏50克, 金銀花15克, 連翹15克;濕熱黃疸加茵陳50克, 澤瀉20克;蛔厥加烏梅5克, 檳榔15克。
中成藥
1.清開靈注射液
[功效]清熱解毒, 涼血退黃。
[用法]成人每次40~60毫升, 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 靜脈滴注, 每日一次, 兒童酌減。
2.茵梔黃注射液
[功效]清熱利濕退黃。
[用法]成人每次20毫升, 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 靜脈滴注, 每日一次, 兒童酌減。
3.龍薈丸
[功效]清肝利膽, 瀉火解毒。
[用法]成人每服3~6克, 每日一次, 飯前服用。 小兒酌減。
4.開鬱順氣丸
[功效]行氣導滯。
[用法]蜜丸, 成人每服9克, 每日兩次。 小兒酌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