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疾病預防>正文

附骨疽的診斷及鑒別診斷

附骨疽, 病名。 癰疽之腐骨, 或死骨從瘡口出者, 出《肘後救卒方》卷五。 又名骨癰、貼骨癰、多骨疽、朽骨疽、咬骨疽。

[診斷]

好發於2—10歲的男孩。 多發於四肢長骨, 發病部位以脛骨為主, 其次為股骨、肱骨、橈骨。

發病急驟, 先有全身不適, 寒戰, 高熱達39℃一40℃, 口幹, 溲赤, 便秘;初起患肢疼痛徹骨, 1—2日內即不能活動。 繼之皮膚微紅微熱, 胖腫骨脹。 如發生在大腿部時, 紅腫則不易覺察, 病變的骨端具有深壓痛和叩擊痛, 可作為本病早期診斷的重要依據。 大約在發病後3—4周化膿, 此時身熱持續不退, 局部色紅胖腫.骨脹明顯。 潰膿後, 膿出初稠後薄,

淋漓不盡, 不易收口則成竇道。 患處可摸到骨骼粗大.高低不平, 以藥線或探針探之, 常可觸及粗糙死骨, 此時即轉為慢性附骨疽。 此後常反復發作, 流膿, 瘺管經久不愈, 或時發時愈, 竇口周圍常併發濕瘡、膿皰以及色素沉著。 竇口凹陷, 死骨可能是一大塊, 也可能是數小塊, 小的常能自行排出, 大的不能自出, 必須待死骨排出, 瘡口方可癒合。

輔助檢查:血白細胞計數高達30X1曠幾以上, 中性粒細胞在80%一90%, 血沉加快, 血液細菌培養常為陽性。 99m鍀—MDP、‘?鎵骨顯像對早期診斷本病有幫助。 X線攝片常在發病2周左右在於骺端顯示有模糊區和明顯的骨膜反應, 並可見囊腫狀的軟組織陰影, 數周後可有骨質破壞影像, 周圍骨萎縮, 死骨和空殼形成,

以後可見硬化的死骨陰影。 CT檢查較X線檢查可明顯提早發現病灶, 並可清楚地顯示軟組織的變化, 可明確炎症位置。

[鑒別診斷]

一、流注發於肌肉深部, 並不附筋著骨;具有一處未愈他處又起的特點;潰後一般不會損骨, 故病程較短, 癒合較快。

二、流痰好發於骨關節間;初起局部和全身症狀均不明顯;化膿遲緩, 約6個月至一年以上;潰後膿水清稀, 夾有敗絮樣物質;常可造成殘廢。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