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每逢節假日,
省城識食之人便會驅車前往四鄉覓食,
諸如山莊、農莊、水庫邊……可謂無處不去,
最緊要有“料”到。
但食材每個地方各有特色,
正如高要金龍水庫的黑須魽,
其貌不揚,
但味道 是一般魽魚沒法比擬的。
黑須魽又名“叉尾”,
種源來自美國的新品種鯰魚,
比普通叉尾更大,
鬍鬚為黑色,
下身略帶粉紅,
無鱗,
粗長,
腹部膨隆,
尾呈側扁。
黑須魽一般重3-5公斤,
最大個體可達10公斤。
春冬兩季,
金龍水庫黑須魽魚體壯膘肥、肉質鮮嫩,
正是品嘗的最佳時令。
黑須魽產卵季節為5-7月,
每年從5月汛期開始便在水庫和池塘中均能產卵於岩石突出物之下,
或者淹沒的樹木、樹樁、樹根之下或河道的洞穴裡。
黑須魽多在黃昏和夜間外出覓食,
為底層溫和肉食性魚類,
其食物範圍較廣,
幼魚主要攝食個體較小的水生生物,
如輪蟲、枝角類、水生昆蟲等;成魚則以浮游動物、各種蠅類、搖蚊幼蟲、軟體動物、大型水生植物、植物種子和小雜魚為主食。
黑須魽性情溫馴,
有集群習性,
易於捕撈。
金龍水庫的水質非常適合黑須魽的生長,
據漁農介紹,
這裡的黑須魽皆採用網箱的方法養殖,
首先要選擇水流緩慢、水深3米以上的水域設置網箱。
網箱面積一般以1-8平方米、網眼2-3cm為好。
網箱排列呈“品”字形,
便於水體交換。
每三天應洗刷一次網箱的周圍,
便於水體充分交換。
飼料以魚粉、豆餅、玉米、米糠、麥麩等原料配製而成的顆粒為主,
由於其生長速度極快,
所以在不同養殖時期,
必須放養優質的大規格魚種,
一般常採用二級放養,
第一級從10釐米養到重150克,
第二級從150克養至750克~1500克,
魚種的放養量一般200-300尾/平方米。
一般魚種進箱後必須進行一周的馴化———“聽音樂”,
馴化時先敲擊飼料桶或盆,
使之形成條件反射。
每日馴化兩次,
在上午7時~8時和下午4時~5時,
按照“慢———快———慢”的節奏和“少———多———少”的原則掌握投飼速度與投喂量。
投喂量應根據水溫、其實際攝食情況靈活掌握,
每次投喂以魚不再集群搶食為止。
以該方法養殖的黑須魽因而肉色呈淡黃色,
魚皮厚而有膠質,
魚內臟“儲”有雜質不多,
基於這樣的質地,
黑須魽在烹調方面留給師傅很大的製作空間,
假如你到庫區附近的農莊品食的話,
大多以清蒸、又或者蒜子炆,
豉汁蒸等等。
若想食到這樣美味的黑須魽而又離省城不遠的話,
可驅車前往南沙快線七星崗出口對面的金港漁莊,
就可以品嘗到很有心思的“酥繆菜幹蒸黑須魽”,
又或者用粟米汁浸熟食,
味道超正!黑須魽市面售價約50元壹市斤,
在比較大型的河鮮批發市場設有定點銷售檔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