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D置入過程中進行除顫閾值測試的風險主要與誘發的室顫以及電擊本身有關。 除顫閾值測試可能引起心肌損傷(表現為肌鈣蛋白升高, 左室功能一過性受抑制及心臟停搏延長), 但這些很少會導致患者死亡, 倒也令人欣慰。
室顫可以引起血液迴圈的暫停以及相應的併發症。 研究證明誘發室顫後腦血流量降低, 這種降低可以延續到動脈血壓恢復後數分鐘, 特別是在反復誘發室顫之後。 冠心病患者在室顫發作時間較長引起血壓降低時, 可能出現心肌缺血, 由於電擊可引起肌鈣蛋白升高以及非特異性心電圖改變而使得圍手術期的心肌梗死難以診斷。
據報導由除顫閾值測試導致術中心肌梗死的發生率為百分之一。 無論是電擊還是室顫本身都可能抑制心肌的收縮功能, 兩個因素聯合起來對心臟的抑制作用更強。 在ICD置入術中測試以及術後隨訪過程中都有室顫發作被ICD成功除顫後出現致命性電機械分離的報導。
其中, 一部分患者的左室功能嚴重受損, 一部分患者經歷了許多次室顫-除顫過程, 但也有部分病情穩定患者在首次室顫-除顫後發生電機械分離。 在進行除顫閾值測試的房顫患者中還經常存在著栓塞性腦卒中的風險。 對需要進行心臟再同步化治療的ICD(即CRT-D)患者, 除顫閾值測試時發放電擊還可能帶來冠狀靜脈內被動固定的電極導線移位元的風險。
①首先, 並非全部19067例ICD置入患者都進行了除顫閾值測試。 在完成的ICD置入術中真正進行除顫閾值測試的比例為百分之八十;
②調查者往往依靠醫師回顧不良事件來計算合併症的發生率;
③不進行除顫測試的決定極可能是非隨機性的, 未進行測試的患者往往病情更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