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體檢中, 偶爾會出現心律不齊的檢查結果, 但醫生有時會告知並非疾病, 無需治療。 究竟該如何區分病態與非病態的心律不齊?既然不需要治療, 平時生活中如何自我保健以儘量避免心律不齊症狀的出現?專家告訴記者, 心律不齊其實十分常見, 並非所有的心律不齊均為疾病。 患者平時應注意改善生活方式, 避免劇烈運動、喝濃茶及濃咖啡等容易誘發心律不齊的行為。
1.非持續性心律不齊無需特殊治療
並不是所有出現了心律不齊症狀的情況均為疾病, 因為有些心律不齊是病理性的,
心律不齊是十分常見的, 人的一生中難免出現, 不一定都是疾病。 因此, 並非所有的心律失常都需要治療, 如竇性心動過速、竇性心動過緩, 在排除器質性病變後, 也無需特殊治療。
絕大多數的心律失常並不可怕, 但若出現症狀, 應及時就醫, 明確是否存在心律失常及類型、程度等, 排除是否存在器質性疾病, 並確定治療方案。
2.生理、病理因素均可引起心律不齊
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可以分為生理性因素與病理性因素兩大類, 其中生理性因素主要有劇烈運動、情緒激動、進食、體位變化、睡眠及吸煙、飲酒或喝咖啡、冷熱刺激等。 病理性因素則可能是心血管疾病, 即各種功能性或器質性心血管疾病,
發熱、低血糖、惡病質等代謝異常也有可能引起心律不齊。 此外, 藥物影響也是出現心律不齊的重要原因, 如洋地黃類、擬交感或副交感神經藥物、交感或副交感神經阻滯劑、抗心律失常藥物、擴張血管藥物、抗精神病藥物等。 毒物或藥物中毒, 如重金屬中毒、食物中毒, 烏頭堿中毒等, 電解質紊亂, 如低血鉀、高血鉀、低血鎂等, 以及某些物理因素, 如電擊、淹溺、冷凍、中暑等, 亦可造成心律失常的發生。
3.症狀因種類及患者敏感度而不同
關於引起心律不齊症狀的原因, 這與心律不齊的種類相關, 病理性的或者說病態的心律不齊是由於本身疾病引起;某些藥物也可以引起,
心律不齊在醫學中稱為心律失常, 是指心臟電活動的頻率、節律、起源部位、傳導速度或激動次序的異常。 心律失常的類型多種多樣, 按其發生原理可以分為衝動形成異常和衝動傳導異常, 繼續細分可以分為數十種類型。
心律失常的臨床表現取決於心律失常的性質與類型、心功能、對血流動力學的影響程度及個人的敏感程度, 如輕度的竇性心動過緩、竇性心律不齊、偶發的房性期前收縮、一度房室傳導阻滯等對血流動力學影響甚小,
根據心律失常的種類, 臨床症狀也有所區別, 有些表現為心慌、心悸, 有些則感覺心臟“停跳”, 有些嚴重的心律失常會造成血流動力學改變而發生頭暈, 甚至暈厥。
4.間斷發作者需記錄較長時間心電圖變化
既然有些心律不齊並非疾病, 無需治療, 而且心律不齊的臨床症狀也有所區別, 人們應如何區分病態與非病態的心律不齊?要區分病態與非病態的心律不齊, 應根據患者病史、症狀、體征等狀況進行判定,
心律失常的診斷需要發作時的心電圖記錄提供重要依據, 醫生可根據發作時的心電圖特點判斷心律失常的性質。 有些間斷發作的患者, 很難用心電圖記錄到發作的過程, 可能需要持續記錄其24小時或更長時間的心電圖變化。
另外, 發作間歇期體檢應著重於有無器質性疾病, 如通過常規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心電圖運動負荷試驗、放射性核素顯影、心血管造影等無創和有創性檢查有助於確診或排除器質性心臟病。 另外, 還要排除是否存在甲亢、電解質紊亂、貧血等非心臟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