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日漸提高, 健康長壽逐漸為我們所重視, 所以現今養生食療的方法非常流行, 中醫趨勢越來越熱, 中藥也再次佔據人們的視野,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中藥華西小石積。
【別名】 黑果、糊炒豆、棱花果樹、馬屎果、蒿葉葉、地石榴、小黑果、老鴉果、小石積木、沙糖果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華西小石積的葉或根。
【原形態】 華西小石積, 落葉或半常綠灌木, 高1-3m。 小枝細弱微彎, 紅褐色或紫褐色, 幼時密被灰白色柔毛, 後漸脫落, 多年生枝黑褐色。 奇數羽狀複葉, 互生, 具小葉片7-15對, 連葉柄長2-4.5cm, 幼時被絨毛;托葉披針形,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500-3000m的山坡灌叢或田邊路旁乾燥地。
【性狀】 性狀鑒別, 本品複葉有小葉片15-31, 多脫落。 完整小葉片呈橢圓形、橢圓狀長圓形或倒卵狀短圓形, 長5-10mm, 寬2-4mm,
【化學成份】 葉和針葉主含兒茶酚(catechol),(-)表兒茶酚[(-)-epicatechol]及沒食子醯兒茶酚(gallocatecholo)等。
【性味】 味微澀;性平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收斂止瀉;祛風除濕。 主瘡瘍腫毒;咽喉腫痛;痄腮;痢疾;泄瀉腸風下血;陰挺;風濕痹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 6-9g。 外用:適量, 鮮吐搗敷;或研末撒。
【摘錄】 《中華本草》
華西小石積在中藥中的利用率還是很高的, 可以用來治療多種疾病。 我們應該在充分瞭解了華西小石積的功效和作用之後再食用。 希望大家不要胡亂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