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五官科>正文

專家詳解過敏性鼻炎病因

在醫學是鼻炎可以分為許多種, 過敏性鼻炎就是其中最常見的一種, 下面讓我院專家來詳細的為大家介紹一下過敏性鼻炎。

一、過敏性鼻炎的原因

引起過敏性鼻炎的因素有一下三個:

遺傳因素

有變態反應家族史者易患此病。 患者家庭多有哮喘、蕁麻疹或藥物過敏史。 以往稱此患者為特應性個體, 其體內產生IgE抗體的能力高於正常人。 但近年有作者發現, 孿生與普通人群中的發病率無顯著差異。

鼻粘膜易感性

易感性的產生源於抗原物質的經常刺激, 但其易感程度則視鼻粘膜組織中肥大細胞、嗜鹼性粒細胞的數量和釋放化學介質的能力。

現已證實, 變應性鼻為炎患者鼻粘膜中上述細胞數量不僅高於正常人, 且有較強釋放化學介質的能力。

抗原物質

刺激機體產生IgE抗體的抗原物質稱為變應原。 該變應原物質再次進入鼻粘膜便與相應的IgE結合而引起變態反應。 引起本病的變應原按其進入人體的方式分為吸入性和食物性兩大類。

二、過敏性鼻炎症狀

過敏性鼻炎根據發病有無季節性特點 , 臨場上分為季節性和常年性鼻炎:

1、季節性鼻炎

主要由花粉引起, 故又稱花粉症。 也有稱枯草熱, 但與夏季枯草無緣, 也無發熱, 實為誤稱。

發病有顯著季節性是季節性鼻炎的臨床特點。 患者每到花粉播散季節便開始發病。

發病時眼癢, 結膜充血, 嚴重者水腫, 以致誤診為常見的結膜炎。 患者每日噴嚏陣陣, 每次常連續數個之多。 每日鼻塞, 伴有大量水樣鼻涕, 每天須換洗多次手帕。 鼻癢難忍, 不得不經常擠眼揉鼻。 待花期一過, 多數病人不治而愈。 患者在第一年發病時常誤認為感冒或熱傷風, 但第二年、第三年同一季節同一時間又患“感冒”時, 才開始懷疑該病性質而求進一步診治。 其另一特點是地區性。 某些患者當遷移至氣候、地理條件不同的另一地區時, 由於植物種類的差異可不發病, 但過若干年後也可能由於當地某種花粉反復致敏而再度發病。

2.。 常年性變態反應性鼻炎

本型鼻炎主要由常年接觸的某些變應原引起, 如室內塵土、屋塵蟎、真菌、動物皮屑、羽毛等,

發病無季節性, 但對真菌過敏者可有季節性加重。 患者常年發病, 症狀與季節性鼻炎相同, 但總的程度不如季節性鼻炎重。 患者眼部症狀較輕或無, 主要是發作性噴嚏、鼻塞和流涕。

鼻鏡檢查 鼻粘膜外觀在常年性鼻炎無特徵性變化, 可為暗紅色充血, 也可色淡、蒼白或淺藍。 但在季節性鼻炎, 尤其夏季花粉症者, 鼻粘膜常呈明顯蒼白、水腫。

鼻甲腫大, 但不是所有病例都是如此。 病史久者中鼻甲前端或下緣可出現水腫或息肉樣變。 增生性腫大或水腫明顯的鼻甲, 對1%麻黃素反應較弱。

三、過敏性鼻炎的治療注意事項

1、注意生活細節, 減少過敏反應的生活細節

引起過敏症狀的物質稱做過敏原,

在戶外和戶內均可被發現。

2、控制室內黴菌和黴變的發生

黴菌可以釋放孢子從而引起過敏症狀, 廣泛存在於人們的各個生活角落, 尤其是濕潤的環境中, 如地下室及衛生間, 一般黴菌的來源包括家用濕化器, 浴缸, 濕毛毯, 淋浴房, 花草, 舊報紙, 垃圾箱等。

四、過敏性鼻炎的中醫治療

1、吸鼻法:取煆魚腦石10g, 冰片3g, 研末和勻, 取少許吸人鼻孔, 每日每孔3次, 交替使用。 如鼻中發幹, 塗少許麻油再吸人。

2、塞鼻法:將1%鵝不食草鼻液配以10%凡士林軟膏塗在紗條上, 每個鼻腔放置1條, 約15~20分鐘。

一般中醫鼻內點藥大部份是放有腐蝕性的藥物, 也有病人的反應不錯。 但我們常會看到因處置不當造成鼻腔內黏膜粘連的情形, 反而會造成更嚴重之鼻塞。

四、過敏性鼻炎的治療偏方

1、肺氣虛寒, 衛表不固

主證:陣發性鼻塞, 鼻癢, 噴嚏頻頻, 清涕如水, 嗅覺減退, 早晚易發, 畏風怕冷, 遇風即作, 容易感冒;氣短懶言, 語聲低怯, 自汗, 面色蒼白, 咳嗽痰稀或咳喘無力。 舌質淡, 舌苔薄白, 脈細虛弱。 檢查見下鼻甲腫大光滑, 鼻粘膜淡白或灰白水腫, 鼻道可見水樣分泌物。

治法:補益肺氣, 固表護衛, 溫肺散寒。

方藥:

偏於氣虛選用:玉屏風散加減:防風10克、黃芪30克、白術15克。 若鼻癢如蟻行, 可酌加僵蠶、蟬蛻;若噴嚏、清涕、語聲低怯者, 可酌加人參、茯苓、山藥;若腰膝酸軟者, 可酌加枸杞子、制首烏;若畏風怕冷、清涕如水者, 可酌加桂枝、乾薑、大棗等。

或者玉屏風散合併加味蒼耳子:黃芪、白術、防風、荊芥、蒼耳子、辛夷、白芷、細辛、薄荷、連翹、豆豉、炙甘草、生薑

偏於虛寒選用:溫肺桂枝湯《醫醇剩義》卷四:桂枝、當歸、茯苓、沉香、蘇子、橘紅、半夏、瓜蔞實、 桑皮。

2、脾氣虛弱,化生不足

主證:鼻塞鼻脹較重,鼻涕清稀,鼻塞不通,淋漓而下,嗅覺遲鈍。鼻塞,鼻癢,清涕連連,噴嚏突發,面色萎黃無華,消瘦,食少納呆,腹脹便溏,四肢倦怠乏力,少氣懶言,舌淡胖,邊有齒痕,苔薄白或膩,脈細弱無力。檢查見下鼻甲腫大光滑,粘膜淡白,或灰白,有水樣分泌物。

治法:益氣健脾,溫運中陽

方藥:可選用補中益氣湯《脾胃論》卷中

組成:黃芪、人參、白術、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生薑、大棗 若腹脹便溏、清涕如水、點滴而下者,可酌加山藥、乾薑、砂仁等;若畏風怕冷,遇寒則噴嚏頻頻者,可酌加防風、桂枝等;若四肢不溫、畏寒腰痛者,可酌加肉桂、附子、枸杞子。

偏於肺脾氣虛,水濕泛鼻選用:參苓白術通竅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黨參、茯苓、澤瀉各12克,苡仁、白扁豆、白術、紅花、菖蒲各9克,陳皮、木通、燈芯各6 克水煎服。

偏於脾虛氣滯痰濕選用:香砂六君子丸《國典》組成:廣木香24克 西砂仁24克 炒黨參60克 炒白術60克 茯苓60克 炙甘草30克炒廣皮30克制半夏60克共研細末,每料用生薑、棗子各30克,煎湯代水泛丸,如綠豆大,約成丸300克。每日二次,每次6克,食後開水吞服。注:常用於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而見的胃脘脹痛。

偏於脾胃虛寒亦可選用:理中湯或小建中湯化裁

理中湯:人參、白術、炙甘草、乾薑

小建中湯:飴糖桂枝 芍藥 生薑 大棗 炙甘草

3、腎陽虧虛,肺失溫煦

主證:鼻鼽多為長年性,鼻塞,鼻癢,噴嚏頻作,連連不已,鼻流清涕,量多如注。面色蒼白,形寒肢泠,小便清長,夜尿頻,腰酸腿軟,腰膝冷痛,神疲倦怠。婦人則宮寒不孕,男子則陽萎,遺精或見早洩。舌淡胖,舌苔白,脈沉細無力。局部檢查可見下鼻甲腫大光滑,粘膜淡白,鼻道有水樣分泌物。

治法:溫補腎陽,固腎納氣

方藥:可選用濟生腎氣丸《濟生方》卷四方加減。方中熟地、山茱萸、山藥滋補肝腎,共為三補;丹皮、澤瀉、茯苓降火滲濕,輔助上三補藥而為三瀉,以補而不膩;配以肉桂、附子以溫通腎中元陽,意在微微生火,即生腎氣也。牛膝、車前子意在導邪下行利水通調。若噴嚏多、腰膝酸軟者,可酌加枸杞子、菟絲子;若噴嚏、清涕,遇寒即甚者,可酌加黃芪、防風、白術;若腹脹便溏、噴嚏、清涕者,可酌加白術、黃芪、人參、砂仁。

偏於命門火衰,精氣虛寒選用:右歸飲 《景嶽全書》。

組成:大熟地60克,菟絲子9克、上玉桂6克、生五味3克、鹿茸6克、鎖陽9克、熟附片12克、果杞9克、川椒2克分、淮牛膝6克、淮山藥15克、固脂6克。

4、肺經伏熱,上淩鼻竅

主證:本症型臨床少見,一般多見於鼻鼽初發,或由於稟賦體質過敏,常在酷熱暑天或由於熱氣引誘而發。鼻塞鼻脹,鼻癢或酸癢不適,噴嚏頻作,鼻流清涕,鼻竅肌膜腫脹,色紅或淡紅,全身可見咳嗽,咽癢,口幹煩熱,脈數或弦滑,舌質紅,苔白或黃。檢查見鼻粘膜色紅或暗紅,鼻甲腫脹。

治法:清宣肺氣,通利鼻竅

方藥:辛夷清肺飲《外科正宗》卷四方加減。方中黃芩、梔子、石膏、知母、桑白皮清肺熱;辛夷花、枇杷葉、升麻清宣肺氣,通利鼻竅;百合、麥冬養陰潤肺。合而用之,有清肺熱、通鼻竅之功。

組成:辛夷1.8克 黃芩 山梔 麥門冬 百合 石膏 知母各3克 甘草1.5克 枇杷葉3片 升麻0.9克

上藥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後1小時服。

禁忌:服藥期間及初愈後,須忌食辛辣厚味和魚腥發物,應斷厚味,戒急暴,省房欲。此外,若脾胃虛寒,大便稀溏,則不宜服本方

附:辛夷清肺散《觀聚方要補》卷七、辛夷清肺湯《喉症指南》卷四。

5、氣虛血瘀型

主證:主要為陣發性鼻癢,噴嚏,流清涕,鼻塞明顯,鼻甲紫暗,舌暗紅有瘀點,苔白,脈澀。

治法:補氣通經,活血化瘀。

方藥:選用補陽還五湯《醫林改錯·卷下·癱痿論》。

組成:生黃芪 120g、當歸尾 3g、赤芍 5g、地龍 3g、川芎 3g、紅花 3g、桃仁 3g

偏於經脈阻滯血瘀選用:通竅活血湯《醫林改錯》卷上

組成:赤芍3克 川芎3克桃仁9克 紅棗7個 紅花9克 老蔥3根 鮮薑9克 麝香0.15克

6、外寒內熱型

主證:主要為陣發性鼻癢,噴嚏,流清涕,鼻塞,身熱,畏寒,頭痛、骨痛、遇風易作,口幹, 無汗,心煩,渴喜冷飲,大便幹結,舌紅,苔白中帶黃,脈沉數或緊。

治法:清肺散寒,平調寒熱。

方藥可選用:麻杏石甘東加味: 炙麻黃6、 杏仁10、生石膏24、生甘草9、梔子10、黃芩10、蒼耳子6、辛夷花10、連翹15g

如肺熱甚,壯熱汗出者,宜加重石膏用量,並酌加桑白皮、知母以清泄肺熱;表邪偏重,無汗而惡寒,石膏用量宜減輕,酌加薄荷、蘇葉、桑葉等以助解表宣肺之力;痰多氣急,可加葶藶子、枇杷葉以降氣化痰;痰黃稠而胸悶者,宜加瓜蔞、貝母、桔梗以清熱化痰,寬胸利膈。

偏於外寒裡飲選用:小青龍湯《傷寒論》麻黃9、芍藥9、 細辛6、 乾薑6、 甘草炙6、 桂枝9、 五味子6、半夏9。

鼻炎專題: 

偏於虛寒選用:溫肺桂枝湯《醫醇剩義》卷四:桂枝、當歸、茯苓、沉香、蘇子、橘紅、半夏、瓜蔞實、 桑皮。

2、脾氣虛弱,化生不足

主證:鼻塞鼻脹較重,鼻涕清稀,鼻塞不通,淋漓而下,嗅覺遲鈍。鼻塞,鼻癢,清涕連連,噴嚏突發,面色萎黃無華,消瘦,食少納呆,腹脹便溏,四肢倦怠乏力,少氣懶言,舌淡胖,邊有齒痕,苔薄白或膩,脈細弱無力。檢查見下鼻甲腫大光滑,粘膜淡白,或灰白,有水樣分泌物。

治法:益氣健脾,溫運中陽

方藥:可選用補中益氣湯《脾胃論》卷中

組成:黃芪、人參、白術、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生薑、大棗 若腹脹便溏、清涕如水、點滴而下者,可酌加山藥、乾薑、砂仁等;若畏風怕冷,遇寒則噴嚏頻頻者,可酌加防風、桂枝等;若四肢不溫、畏寒腰痛者,可酌加肉桂、附子、枸杞子。

偏於肺脾氣虛,水濕泛鼻選用:參苓白術通竅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組成:黨參、茯苓、澤瀉各12克,苡仁、白扁豆、白術、紅花、菖蒲各9克,陳皮、木通、燈芯各6 克水煎服。

偏於脾虛氣滯痰濕選用:香砂六君子丸《國典》組成:廣木香24克 西砂仁24克 炒黨參60克 炒白術60克 茯苓60克 炙甘草30克炒廣皮30克制半夏60克共研細末,每料用生薑、棗子各30克,煎湯代水泛丸,如綠豆大,約成丸300克。每日二次,每次6克,食後開水吞服。注:常用於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而見的胃脘脹痛。

偏於脾胃虛寒亦可選用:理中湯或小建中湯化裁

理中湯:人參、白術、炙甘草、乾薑

小建中湯:飴糖桂枝 芍藥 生薑 大棗 炙甘草

3、腎陽虧虛,肺失溫煦

主證:鼻鼽多為長年性,鼻塞,鼻癢,噴嚏頻作,連連不已,鼻流清涕,量多如注。面色蒼白,形寒肢泠,小便清長,夜尿頻,腰酸腿軟,腰膝冷痛,神疲倦怠。婦人則宮寒不孕,男子則陽萎,遺精或見早洩。舌淡胖,舌苔白,脈沉細無力。局部檢查可見下鼻甲腫大光滑,粘膜淡白,鼻道有水樣分泌物。

治法:溫補腎陽,固腎納氣

方藥:可選用濟生腎氣丸《濟生方》卷四方加減。方中熟地、山茱萸、山藥滋補肝腎,共為三補;丹皮、澤瀉、茯苓降火滲濕,輔助上三補藥而為三瀉,以補而不膩;配以肉桂、附子以溫通腎中元陽,意在微微生火,即生腎氣也。牛膝、車前子意在導邪下行利水通調。若噴嚏多、腰膝酸軟者,可酌加枸杞子、菟絲子;若噴嚏、清涕,遇寒即甚者,可酌加黃芪、防風、白術;若腹脹便溏、噴嚏、清涕者,可酌加白術、黃芪、人參、砂仁。

偏於命門火衰,精氣虛寒選用:右歸飲 《景嶽全書》。

組成:大熟地60克,菟絲子9克、上玉桂6克、生五味3克、鹿茸6克、鎖陽9克、熟附片12克、果杞9克、川椒2克分、淮牛膝6克、淮山藥15克、固脂6克。

4、肺經伏熱,上淩鼻竅

主證:本症型臨床少見,一般多見於鼻鼽初發,或由於稟賦體質過敏,常在酷熱暑天或由於熱氣引誘而發。鼻塞鼻脹,鼻癢或酸癢不適,噴嚏頻作,鼻流清涕,鼻竅肌膜腫脹,色紅或淡紅,全身可見咳嗽,咽癢,口幹煩熱,脈數或弦滑,舌質紅,苔白或黃。檢查見鼻粘膜色紅或暗紅,鼻甲腫脹。

治法:清宣肺氣,通利鼻竅

方藥:辛夷清肺飲《外科正宗》卷四方加減。方中黃芩、梔子、石膏、知母、桑白皮清肺熱;辛夷花、枇杷葉、升麻清宣肺氣,通利鼻竅;百合、麥冬養陰潤肺。合而用之,有清肺熱、通鼻竅之功。

組成:辛夷1.8克 黃芩 山梔 麥門冬 百合 石膏 知母各3克 甘草1.5克 枇杷葉3片 升麻0.9克

上藥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後1小時服。

禁忌:服藥期間及初愈後,須忌食辛辣厚味和魚腥發物,應斷厚味,戒急暴,省房欲。此外,若脾胃虛寒,大便稀溏,則不宜服本方

附:辛夷清肺散《觀聚方要補》卷七、辛夷清肺湯《喉症指南》卷四。

5、氣虛血瘀型

主證:主要為陣發性鼻癢,噴嚏,流清涕,鼻塞明顯,鼻甲紫暗,舌暗紅有瘀點,苔白,脈澀。

治法:補氣通經,活血化瘀。

方藥:選用補陽還五湯《醫林改錯·卷下·癱痿論》。

組成:生黃芪 120g、當歸尾 3g、赤芍 5g、地龍 3g、川芎 3g、紅花 3g、桃仁 3g

偏於經脈阻滯血瘀選用:通竅活血湯《醫林改錯》卷上

組成:赤芍3克 川芎3克桃仁9克 紅棗7個 紅花9克 老蔥3根 鮮薑9克 麝香0.15克

6、外寒內熱型

主證:主要為陣發性鼻癢,噴嚏,流清涕,鼻塞,身熱,畏寒,頭痛、骨痛、遇風易作,口幹, 無汗,心煩,渴喜冷飲,大便幹結,舌紅,苔白中帶黃,脈沉數或緊。

治法:清肺散寒,平調寒熱。

方藥可選用:麻杏石甘東加味: 炙麻黃6、 杏仁10、生石膏24、生甘草9、梔子10、黃芩10、蒼耳子6、辛夷花10、連翹15g

如肺熱甚,壯熱汗出者,宜加重石膏用量,並酌加桑白皮、知母以清泄肺熱;表邪偏重,無汗而惡寒,石膏用量宜減輕,酌加薄荷、蘇葉、桑葉等以助解表宣肺之力;痰多氣急,可加葶藶子、枇杷葉以降氣化痰;痰黃稠而胸悶者,宜加瓜蔞、貝母、桔梗以清熱化痰,寬胸利膈。

偏於外寒裡飲選用:小青龍湯《傷寒論》麻黃9、芍藥9、 細辛6、 乾薑6、 甘草炙6、 桂枝9、 五味子6、半夏9。

鼻炎專題: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