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多種泄瀉的病因—與生活息息相關

泄瀉的病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的因素有:感受外邪, 飲食所傷, 情志失調, 脾胃虛弱, 命門火衰等等。 這些病因導致脾虛濕盛, 脾失健運, 大小腸傳化失常, 升降失調, 清濁不分, 而成泄瀉。 下面就具體來介紹一下泄瀉的病因及其表現形式吧。

感受外邪:引起泄瀉的外邪以暑、濕、寒、熱較為常見, 其中又以感受濕邪致泄者最多。 脾喜燥而惡濕, 外來濕邪, 最易困阻脾土, 以致升降失調, 清濁不分, 水穀雜下而發生泄瀉, 故有“濕多成五泄”之說。 寒邪和暑熱之邪, 雖然除了侵襲皮毛肺衛之外, 亦能直接損傷脾胃腸, 使其功能障礙,

但若引起泄瀉, 必夾濕邪才能為患, 即所謂“無濕不成泄”, 故《雜病源流犀燭·泄瀉源流》說:“濕盛則飧泄, 乃獨由於濕耳。 不知風寒熱虛, 雖皆能為病, 苟脾強無濕, 四者均不得而幹之, 何自成泄?是泄雖有風寒熱虛之不同, 要未有不源於濕者也。 ”

飲食所傷或飲食過量, 停滯腸胃;或恣食肥甘, 濕熱內生;或過食生冷, 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寒邪傷中;或誤食腐餿不潔, 食傷脾胃腸, 化生食滯、寒濕、濕熱之邪, 致運化失職, 升降失調, 清濁不分, 而發生泄瀉。 正如《景嶽全書, 泄瀉》所說:“若飲食失節, 起居不時, 以致脾胃受傷, 則水反為濕, 穀反為滯, 精華之氣不能輸化, 乃致合汙下降而瀉痢作矣。 ”

情志失調:煩惱郁怒, 肝氣不舒, 橫逆克脾, 脾失健運,

升降失調;或憂鬱思慮, 脾氣不運, 土虛木乘, 升降失職;或素體脾虛, 逢怒進食, 更傷脾土, 引起脾失健運, 升降失調, 清濁不分, 而成泄瀉。 故《景嶽全書·泄瀉》曰:“凡遇怒氣便作泄瀉者, 必先以怒時夾食, 致傷脾胃, 故但有所犯, 即隨觸而發, 此肝脾二髒之病也。 蓋以肝木克土, 脾氣受傷而然。 ”

脾胃虛弱:長期飲食不節, 饑飽失調, 或勞倦內傷, 或久病體虛, 或素體脾胃腸虛弱, 使胃腸功能減退, 不能受納水穀, 也不能運化精微, 反聚水成濕, 積穀為滯, 致脾胃升降失司, 清濁不分, 混雜而下, 遂成泄瀉。 如《景嶽全書·泄瀉》曰:“泄瀉之本, 無不由於脾胃。 ”

命門:火衰, 命門之火, 助脾胃之運化以腐熟水穀。 若年老體弱, 腎氣不足;或久病之後, 腎陽受損;或房室無度,

命門火衰, 致脾失溫煦, 運化失職, 水穀不化, 升降失調, 清濁不分, 而成泄瀉。 且腎為胃之關, 主司二便, 若腎氣不足, 關門不利, 則可發生大便滑泄、洞泄。 如《景嶽全書·泄瀉》曰:“腎為胃關, 開竅于二陰, 所以二便之開閉, 皆腎臟之所主, 今腎中陽氣不足, 則命門火衰, 而陰寒獨盛, 故於子醜五更之後, 當陽氣未複, 陰氣盛極之時, 即令人洞泄不止也。 ”泄瀉的病因有外感、內傷之分, 外感之中濕邪最為重要, 脾惡濕, ·外來濕邪, 最易困阻脾土, 致脾失健運, 升降失調, 水穀不化, 清濁不分, 混雜而下, 形成泄瀉, 其他諸多外邪只有與濕邪相兼, 方能致瀉。 內傷當中脾虛最為關鍵, 泄瀉的病位在脾胃腸, 大小腸的分清別濁和傳導變化功能可以用脾胃的運化和升清降濁功能來概括,
脾胃為泄瀉之本, 脾主運化水濕, 脾胃當中又以脾為主, 脾病脾虛, 健運失職, 清氣不升, 清濁不分, 自可成瀉, 其他諸如寒、熱、濕、食等內、外之邪, 以及肝腎等臟腑所致的泄瀉, 都只有在傷脾的基礎上, 導致脾失健運時才能引起泄瀉。

同時, 在發病和病變過程中外邪與內傷, 外濕與內濕之間常相互影響, 外濕最易傷脾, 脾虛又易生濕, 互為因果。 本病的基本病機是脾虛濕盛致使脾失健運, 大小腸傳化失常, 升降失調, 清濁不分。 脾虛濕盛是導致本病發生的關鍵因素。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