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張仲景"治未病"說

《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治》第一節闡述治未病。 仲景說:

“問曰:上工治未病, 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 見肝之病, 知肝傳脾, 當先補脾;四季脾旺不受邪, 即勿補之。 中工不曉相傳, 見肝之病, 不解實脾, 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 補用酸, 助用焦苦, 益以甘味之藥調之。 酸入肝, 焦苦入心, 甘入脾;脾能傷腎, 腎氣微弱, 則水氣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 則傷肺;肺被傷, 則金氣不行, 金氣不行則肝氣盛, 則肝自愈。 此治肝補脾之妙義也。 肝虛則用此法, 實則不在用之。 經曰:虛虛實實, 補不足損有餘, 此其義也, 餘髒仿此。 ”

該條原文主要說明四方面的問題,

一是強調治未病, 如見肝之病, 知肝傳脾, 當先實脾;二是具體闡述了補用酸, 助用焦苦, 益以甘藥調之的藥學理論;三是提出了肝虛可用此法, 實則不得用之的基本原則;最後概括提出治未病不僅肝病如此, 其他臟腑之病均可仿此治法。 在這裡仲景論以五行生克之理, 闡明了疾病傳變及治療規律, 對預防和治療都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

治肝補脾釋義:

仲景治未病學說源於《內》《難》。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夫病已成而後藥之, 亂已成而後治之, 譬猶渴而穿井, 鬥而鑄兵, 為亦晚乎。 ”《難經·七十七難》曰:“所謂治未病者, 見肝之病, 則知肝當傳脾, 故先實其脾氣, 無令得受肝之邪。 ”仲景不僅繼承了《內》《難》肝病傳脾理論,

而且還認識到肝病傳脾只有在脾虛的前提下, 土虛木乘才得受病;而當四季脾旺之時, 肝木不能乘土則不致相傳, 說明治未病也不能拘泥《內》《難》籠統之說, 必須具體加以分析。

關於仲景治肝補脾的具體方法, 即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藥調之, 是從《內經》五味益五臟的理論發展而來。 如《靈樞·五味篇》曰:“穀味酸, 先走肝;穀味苦, 先走心;谷味甘, 先走脾……”《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也有“酸生肝……, 苦生心……, 甘生脾……”之說。 酸為肝味, 肝虛補之以酸, 益其本髒之體, 遂其曲直之性也。 焦熱使心旺而助其陽, 苦寒能養其心液、泄餘火, 心為肝之子, 子能令母實, 則肝木得其養也。 益用甘藥, 甘能培中土也。 至於補脾何以能治肝病, 仲景作了“脾能傷腎, 腎氣微弱則水不行……”等十二句的闡述,

是中醫五行理論在治療學上的具體應用, 很是值得玩味。

後世認識上的岐議

世醫家對此補脾治肝用藥機理的認識並不一致, 綜括起來大體有三種觀點:

即趙以德(《金匱玉函二經注》)、徐忠可(《金匱要略論注》)為代表的“宗脾弱腎, 縱心傷肺, 取矯枉而得其平, 不得已之妙法”說;

吳謙(《醫宗金鑒·金匱要略心法》)、唐容川(《金匱要略注補正》)的“亢害承制、隔二隔三之治”說;

尤在涇(《金匱要略心典》)、陳修園(《金匱要略淺注》)“疑非仲景原文”說。 茲舉代表論述如下:如

徐忠可說:“脾則肝所勝者, 也用甘味益之, 以無謂;不知脾土能制腎水, 腎水弱、無所制, 心火能制肺金, 而肺為火所傷。 至於肺傷則肝木榮何也?金者木之仇也, 金傷而木勝矣,

故曰肝病自愈, 此理甚明。 然弱腎縱心傷肺, 原非美事, 因肝虛, 故取矯枉而得其平, 不得已中之妙法也”。

吳謙說:“用甘入脾以實不實之脾, 使火生土, 使土制水, 水弱則火旺, 火旺則制金, 金被制則木不受邪, 而肝病自愈矣。 此亢則害, 承乃制, 制則生化, 生化不病之理, 隔二隔三之治”。

尤在涇對上述原文持否定觀點, “疑非仲景原文, 類後人謬添注腳, 編書者誤收之也。 蓋仲景治肝補脾之要, 在脾實而不受肝邪, 非補脾以傷腎、****以刑金之謂。 果而則是所得者少而所傷者多也”。

以上三種分析, 吳氏等的亢害承制說獨得《內》《難》仲景之旨, 解釋也較為合理;餘氏等之論有可取之處, 但其概括為弱腎傷肺之說, 既不合實際, 更不能被人接受;而尤氏等疑非仲景原文之說則恐為武斷。

成書于東漢末年的《傷寒卒病論》雖經戰亂散佚過, 至晉由王叔和搜集編次為現存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當時僅見《傷寒論》, 《金匱要略》是宋代王洙從翰林院得到, 後經林億等校正傳世), 故一般都認為宋·成無已的《注解傷寒論》、元·趙以德的《金匱玉函二經注》是最早的注本。 目前尚無足夠證據認為在王叔和以前有人對《傷寒卒病論》作過注, 尤氏等對此原文的質疑, 恐怕是對前人的注釋不能滿意, 而一時又不能圓其說而已。

根據哲學的觀點, 對立和統一、矛盾和鬥爭, 是宇宙的基本規律。 五行學說的生克乘侮是祖國醫學反映自然規律的一種形式, 它既可以表現人體正常生理狀態, 又可概括疾病變化規律及治療法則的運用。《內經》亢害承制論是貫穿五行學說的綱領,生克乘侮也是亢害承制的體現。基於這一認識,我們還可以這樣來理解仲景的原文:酸入肝而補肝,焦苦入心可以助心氣,甘入脾而能益土;張仲景有謂“水唯畏土,其制在脾”,土旺能制腎水,水不淩心,則心能制肺,肺金不乘襲於肝,則已虛肝木之病即得自愈。《素問·玉機真藏論》論述疾病傳變順逆曰:“五臟受氣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氣舍於其所生,死於其所不勝……肝受氣於心,傳之於脾,氣舍於腎,至肺而死”。仲景治肝補脾之法,從預防角度著手,阻止疾病的“逆行”傳變,不致使疾病發展,從而也可以更快地治癒既病之髒。

又可概括疾病變化規律及治療法則的運用。《內經》亢害承制論是貫穿五行學說的綱領,生克乘侮也是亢害承制的體現。基於這一認識,我們還可以這樣來理解仲景的原文:酸入肝而補肝,焦苦入心可以助心氣,甘入脾而能益土;張仲景有謂“水唯畏土,其制在脾”,土旺能制腎水,水不淩心,則心能制肺,肺金不乘襲於肝,則已虛肝木之病即得自愈。《素問·玉機真藏論》論述疾病傳變順逆曰:“五臟受氣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氣舍於其所生,死於其所不勝……肝受氣於心,傳之於脾,氣舍於腎,至肺而死”。仲景治肝補脾之法,從預防角度著手,阻止疾病的“逆行”傳變,不致使疾病發展,從而也可以更快地治癒既病之髒。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