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腎性尿崩症及發病機制

尿崩症或許對於人們來說不是很容易理解的疾病, 你一看或許會聯繫到的是泌尿系統疾病, 但是千萬不要忽略它的隱匿性的疾病, 尿崩症如果不及時的治療會引發腎病, 那樣就嚴重了, 那麼腎性尿崩症發病機制是什麼呢?

尚未發現腎臟有病理變化。 抗利尿素分泌正常, 滲透壓感受器與血容量感受器的功能正常, 主要缺陷為腎遠曲小管和集合管對抗利尿激素(ADH)不發生反應。 在正常情況下, 精氨酸加壓素(簡稱AVP)與腎遠曲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細胞表面的特異受體結合, 啟動細胞膜上的腺苷環化酶,

催化ATP轉變為cAMP, 從而增加了膜的通透性, 使管腔內的水分回吸收增加。 本症cAMP的生成減少, 可能由於遠曲小管和集合管的AVP特異受體有缺陷, 不能與AVP結合, 或由於細胞膜中的腺苷環化酶缺陷, 因而影響了對AVP的反應。 腎臟前列腺素對AVP有一定抑制作用, 服用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劑消炎痛, 可使一些本症患者的尿濃縮功能有所好轉。

髓袢升支和遠曲小管對鈉與氯的回吸收不受影響, 雖血漿滲透壓升高, 但水分不能相應地回吸收, 因而尿呈低滲性, 其滲透濃度僅能維持在80~150mmol/L, (80~150mOsm/L, 正常值100~1400mmol/L)。 若尿的滲透濃度為100mmol/L, 則每排出1mmol/L的溶質, 相應地須排出10ml的水。 若尿滲透濃度為1000mmol/L, 則每排出1mmol溶質僅需排出1ml的水。 若病人的電解質入量過多, 必須相應地排出大量的水。

如果水入量不足, 則鈉、氯離子的排出發生障礙, 血鈉、氯和尿素升高, 血容量減少, 出現高滲性脫水。 當脫水出現後, 由於腎血流量減少, 腎小球濾過率減低。 某些病人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脫水後, 腎濃縮功能可稍有好轉, 尿的滲透濃度可稍高於血漿的滲透濃度。

以上就是腎病專家對於腎性尿崩症及發病機制的解釋, 希望對您能夠有幫助, 疾病是人們害怕的, 所以平時一定要做好預防工作。 如果有其它問題可以資訊線上專家。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