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管理心理學論文:巧用心理效應 班級管理更輕鬆

管理心理學論文:巧用心理效應 班級管理更輕鬆

班級管理從本質上說也是一個師生“合作”和“交流”的過程。 “作為班級管理首要責任人的班主任, 應從學生的心理需要出發, 認真分析心理效應, 根據學生心理變化、發展的規律進行班級管理。 ”8月4日, 市14中副校長、國家級家庭教育指導師李瑞全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班主任可以巧妙運用幾種心理效應, 使班級管理更輕鬆。

暈輪效應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遇到這樣一種現象: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某些品質有了好的印象之後, 就會認為這個人一切都好;反之,

若先發現了某個人的某些缺點後, 就可能認為他什麼都不好。 這種現象在社會心理學中被稱為“暈輪效應”或“光環效應”。

學習不好就什麼都不好嗎?學習好就一切都好嗎?李瑞全建議班主任和家長一定要認真思考這個問題, 不要把孩子“一棒打死”, 要積極發現孩子的優點。

南風效應

法國作家拉封丹寫過一則寓言, 講的是北風和南風比威力, 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 北風大發威力, 寒氣逼人, 結果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緊;南風徐徐吹拂, 春暖花開, 於是行人就脫下了身上的大衣。

教師教育學生要講究方法, 你怒對學生, 拍桌打椅甚至體罰, 會使你的學生“將大衣裹得更緊”;採用和風細雨“南風”式的教育方法,

你會輕而易舉地讓學生“脫掉大衣”, 達到你的教育目的, 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超限效應

剌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 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在心理學中稱作超級限效應。 作家馬克·吐溫一次聽牧師演講, 起初覺得牧師講得很好, 掏出所有的錢準備捐款, 但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 他不耐煩了, 決定只捐一些零錢。 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 他決定一分錢也不捐。 到牧師終於結束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 馬克·吐溫不僅未捐錢, 反而從盤子裡偷走了兩元。

李瑞全建議班主任老師在對學生說教時要牢記“超級限效應”。

木桶效應

在管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木桶理論”, 指一個木桶用來裝水時, 它所盛水的容量不是由圍成木桶最長的那塊木板來決定,

而是由最短的那塊木板決定, 所以它又被稱為“短板效應”。 由此可見, 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 “短板”的長度決定其整體發展程度。 該現象通常被稱為“木桶效應”。

班主任應認真研究“木桶效應”的啟示, 不要只關注拔尖的學生, 後進的學生管理好了, 班級才能和諧發展。

破窗效應

“破窗效應”是美國一位心理學家提出的心理課題。 這位心理學家指出, 一輛新轎車停在街邊, 如果有一塊車玻璃被打碎, 那麼別的車玻璃很快也會被打碎。 以致於很短時間之後, 這輛新轎車的大多數玻璃都會被打碎。 這種心理被命名為“破窗效應”。

班主任老師在面對學生第一次犯錯誤、班級第一次出現違紀現象時,

“破窗效應”也許會給您帶來啟發。

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在1966年的一項研究中, 要求教師對所教學生進行智力測驗。 他對教師說, 班上有些學生屬於大器晚成者, 並把這些學生的名字念給教師聽。 事實上, 這些名字都是從一個班級的學生中隨機挑選的, 他們與班上其他學生沒有顯著不同。 可是學期末再對這些學生進行智力測驗時, 他們的成績顯著優於第一次測試的結果。

羅森塔爾認為, 這可能是因為教師們認為這些大器晚成的學生開始嶄露頭角並予以特別照顧和關懷, 致使他們的成績得以改善。 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

這個心理效應告訴我們, 教師對學生的關注與期望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學業情況。

它的神奇是教師對學生的信任、讚揚和愛所創造的, 積極的心理暗示能帶來積極的生活態度。 希望通過瞭解以上幾種心理效應, 老師們能有所悟、有所啟發, 更好地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