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拼命想留住著時間希望他慢慢過, 卻依舊過得如此之快。 其實, 在心理學上, “不想和假期說再見”是有科學依據的。
時間, 是一個叛逆小孩!
——時間, 靠經歷的新鮮事來衡量
時間是很神奇的東西:你想它能慢點的時候它飛快就過去了;你想快點時, 一分鐘比一年還難過。 心理時間似乎更有實際意義。 生活內容充實、注意力集中時, 會感覺時間變快。 就像我們考試時全神貫注, 幾個小時一眨眼就過去了。 年底正是工作上業績沖關, 生活上人情往來, 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 其次, “歡樂恨時短、寂寞嫌時長”。
就像愛因斯坦調侃地解釋相對論時說的:“當你伸手向父親要錢時,
心理學家認為大腦會採用完全不同的方法來判斷時間的流逝。 當人們對過去的時光進行回想時, 對時間長短的評估是根據那段時間彙集了多少件新鮮事決定的。 普通人在兩周的工作日內, 只會在記憶中增加6到9件新鮮事,
為何假期總是過的很快?
——假期假期經歷的事情多
英國心理學家哈蒙德指出, 一般人放長假或嘗試新事物後, 都會覺得時間過得比較快, 因為在這期間所有的經歷, 都會轉化成大量記憶, 比日常生活要多, 因此會令人產生錯覺, 以為時間過得特別快。 相反, 上班或上學便會覺得時間過得特別慢。
哈蒙德將此現象稱為“假期迷思”。 她指出, 人們放假時, 一天內起碼有6至9件經歷值得記住, 產生的回憶數量, 日常生活兩周才可能達到。
心理學家建議, 如果覺得平時上班過得太慢, 就嘗試改變一些固有的行為方式, 如選擇另一條路線去上班、提前一站下車步行去辦公室、每天午餐都換些花樣等, 讓記憶多增加一些新事物。 一旦掌握了大腦判斷時間長短的方法, 生活中就會少一些無聊與焦慮, 多一些歡樂與充實。 抱怨時間越過越快的人們可以充分利用他們的週末, 打破常規的生活習慣來放慢時間的腳步”, 她補充道。 她說:“如果每天換不同線路去上班, 吃不一樣的午餐, 或許可以稍微改變對時間的感覺。
人越大, 感覺時間過得越快!
——記憶力下降的緣故
為何, 我們總是覺得, 10歲到20歲之間時間很長, 可是20歲到30歲卻好像沒有那麼長?明明都是10年,
為了防止過度沉浸在過去的回憶, 而導致記憶力下降, 心理專家也建議:“試著重建假期時的感覺, 讓每一天都有新的體驗。 ”換句話說, 為了不要讓生命慢下來, 人需要更用力地去活, 像是嘗試多種不同的活動, 去新的地方訪問, 以及和不同的人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