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深度心理學 讓我們更懂愛

●愛和恨就是硬幣的兩面, 你恨一個人是因為你愛他;你喜歡一個人, 是因為他身上有你沒有的;你討厭一個人是因為他身上有你有的東西;你經常在別人面前批評某人, 其實潛意識中是想接近他。

●如果你覺得世界充滿愛, 生活很美好, 那是因為你自己內心充滿愛和美好。 如果有人對你說周圍的人都對他不好, 是因為他內心有對別人的敵意。 經過心理防禦機制的“化妝”, 投射成是別人在恨他並且攻擊他。 這種人內心的“自我評價”較低, 因此自我防禦機制過強, 影響了正常的人際關係。

●當你想到一個人,

只有喜悅的感覺, 那並不是愛。 因為當你愛上一個人, 想念他而他不在身邊的時候, 會產生抑鬱的內心體驗。

●很多時候, 我們的當下都被記憶或者幻想污染了。 如果一個人習慣於高度控制自己的伴侶以及身邊人, 這種人往往是從小在父母高度控制的緊張環境中長大的。 潛意識中, 他要保持對過去的忠誠, 不能“背叛”過去。 當他將這種狀態傳遞給別人, 就會讓他和身邊人都缺乏幸福感, 這就是過去對現在的“污染”。

●有的人在人群中能談笑風生, 用快樂和愉悅感染大家, 讓人感到很有趣, 這表示他的潛意識裡沒有壓抑自己。 若他是一個很無趣、拘謹的人, 很有可能他從小的生長環境是壓抑的。

●在沒有宗教傳統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

長大後突然信仰宗教, 是早年創傷的延遲性反應。 但是相反, 如果在有宗教傳統的家族中長大的孩子, 身心會很健康, 而且還比別的孩子更純淨, 更舒服。

●一切記憶都會尋求表達, 哪怕是被深埋被壓抑的。 愛過的會尋求再愛, 恨過的會尋求再恨, 被虐待過的會尋求再被虐待。 如果實在被壓抑得太深, 人體就會以疾病的方式來表達。 心因性疾病, 如胃潰瘍、神經性皮炎、口腔潰瘍, 還有一切沒有原因的疼痛, 都有可能是心理因素導致的。

●完美主義者是因為無法容忍自己的瑕疵, 把壞的部分投射給別人, 於是就可以指責別人了。

●每個人都只對心中有的東西敏感。 如對金錢吝嗇的人, 會對別人“小氣”很敏感。

●我們對一個人的態度、看法、情感和行為,

部分地是被這個人“教會”的。 如果一個人總認為自己是很倒楣的, 表現在行為和態度上, 那別人也會認為他是倒楣的。 所以一個老師面對一個認為自己很差勁的學生, 怎麼能被他教會呢?老師要堅定地認為他是好孩子有優秀的一面, 那才能幫助他提高。 否則老師就變成被“教會”的學生了。

●安慰一個哭泣的人, 最好的方式不是說“不要哭”, 而是說“你一定很痛苦吧, 想哭就哭吧”, 或者“我陪你一起哭”, 這是“共情”。 人類最高級別的安慰, 就是理解別人的痛苦, 並陪伴他。

●人們大多數隻對有安全度的人發脾氣。 因為在那個安全度之內。 你潛意識知道對方不會離開你。 胡鬧是一種依賴。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