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化檢驗:在貧血出現以前, 即出現一系列的生化改變。 當缺鐵時, 機體首先動用儲存鐵, 以維持鐵代謝的需要, 肝臟和骨髓中的鐵蛋白與含鐵血黃素含量減少;繼之, 血清鐵蛋白減少。 血清鐵蛋白正常值為35ng/ml, 若降低至10ng/ml以下, 即可出現生化或臨床方面的缺鐵現象。 此後血清鐵下降至50μg/dl以下, 甚至低至30μg/dl以下, 同時血清鐵結合力增至350μg/dl以上, 運鐵蛋白飽和度降至15%以下。 運鐵蛋白飽和度低於15%時, 血紅蛋白的合成減少, 紅細胞游離原卟啉堆積可高至60μg/dl全血。 嬰幼兒時期紅細胞游離原卟啉與血紅蛋白比值的增加(FEP/Hgb),
2.血象:紅細胞及血紅蛋白均降低, 血紅蛋白降低尤甚。 紅細胞壓積相應地減少, 紅細胞平均體積(MCV)小於80fl, 可低至51fl;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MCH)低於26pg, 最低可至11.1pg;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低於0.30, 可低至0.20;紅細胞平均重要根據少數病例的測量, 可低至70pg。 塗片中紅細胞變小, 多數直徑小於6μm, 有時出現大小不等, 以小者居多。 普賴斯-瓊司曲線左移, 且基底加寬。 紅細胞染色淺, 中間透亮區加大。 重症病例, 紅細胞可能呈環形。 網路紅細胞百分數正常, 但其絕對值低於正常,
白細胞形態正常, 計數正常, 但嚴重病例白細胞數可能減低, 同時出現淋巴細胞相對增高。 血小板多數正常範圍內, 嚴重病例可稍降低, 但極少達到引起出血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