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疾病有很多種, 最常見的是黃疸, 還有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等。 當寶寶出現一些症狀時, 家長要注意觀察。
如何判斷寶寶得了黃疸?
專家解釋, 醫學上把未滿月(出生28天內)寶寶的黃疸, 稱之為新生兒黃疸, 新生兒黃疸是由於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血中膽紅素水準升高而出現於皮膚、黏膜及鞏膜黃疸為特徵的病症。 一般在出生後2~3天出現, 4~6天達到高峰, 7~10天消退, 早產兒持續時間較長除有輕微食欲不振外, 無其他臨床症狀。
在自然光線下, 觀察新生兒皮膚黃染的程度, 如果僅僅是面部黃染為輕度黃染;軀幹部用手指將皮膚按壓後抬起,
得了黃疸會對寶寶健康有什麼影響?
在大多數情況下, 出現黃疸是不用擔心的。 但是, 如果寶寶的膽紅素水準太高(因為沒有採取任何治療措施控制黃疸, 而且膽紅素水準持續升高), 可能會對寶寶的神經系統造成永久性傷害。 極少數發生黃疸的新生寶寶發展成一種叫做核黃疸(也叫膽紅素腦病)的疾病, 這種病會導致寶寶耳聾, 發育遲緩或出現一種腦性癱瘓。
如何區分生理與病理性黃疸?
陳紅武教授介紹:“家長要判斷孩子是哪種類型黃疸,
其中母乳性黃疸較常見, 母乳裡面有些蛋白質, 孩子消化不了, 引起黃疸, 數值不高, 寶寶一般狀況好, 吃奶好, 體重正常生長, 無其他不適, 又排除了其他引起黃疸的因素, 可診斷母乳性黃疸, 不需要停母乳。 ”
怎樣預防新生兒黃疸?
1、胎黃常因孕母遭受濕熱侵襲而累及胎兒, 致使胎兒出生後出現胎黃, 故妊娠期間, 孕母應注意飲食衛生, 食飲有節, 不過食生冷,
2、婦女如有肝炎史或曾生病理性黃疸嬰兒者, 產前宜測定血中抗體及其動態變化, 並採取相應預防性服藥措施。 在分娩時應加強監護, 產後也應對嬰兒進行嚴密的監護, 一旦出現症狀及時治療。
3、夫妻雙方如血型不合(尤其母親血型為O, 父親血型為A、B或AB), 或者母親RH血型呈陰性, 應定期做有關血清學和羊水檢查, 並在嚴密監護下分娩, 以防止新生兒溶血症的發生。
4、嬰兒出生後就應密切觀察其鞏膜黃疸情況, 及時瞭解黃疸的出現時間及消退時間, 發現黃疸應儘早治療, 並觀察黃疸色澤變化以瞭解黃疸的進退。
5、新生兒注意保暖, 早起開奶。
新生兒黃疸護理應注意如下幾點:
1、注意寶寶大便的顏色
要注意寶寶大便的顏色, 如果是肝臟膽道發生問題, 大便會變白, 但不是突然變白, 而是愈來愈淡, 如果再加上身體突然又黃起來, 就必須帶給醫生看。 這是因為在正常的情況下, 肝臟處理好的膽紅素會由膽管到腸道後排泄, 糞便因此帶有顏色, 但當膽道閉鎖, 膽紅素堆積在肝臟無法排出, 則會造成肝臟受損, 這時必須在寶寶兩個月內時進行手術, 才使膽道暢通或另外造新的膽道來改善。
2、觀察寶寶日常生活
只要覺得寶寶看起來愈來愈黃, 精神及胃口都不好, 或者體溫不穩、嗜睡, 容易尖聲哭鬧等狀況, 都要去醫院檢查。
3、仔細觀察黃疸變化
黃疸是從頭開始黃, 從腳開始退, 而眼睛是最早黃, 最晚退的,
4、家裡光線不要太暗
寶寶出院回家之後, 儘量不要讓家裡太暗, 窗簾不要都拉得太嚴實, 白天寶寶接近窗戶旁邊的自然光, 電燈開不開都沒關係, 不會有什麼影響。 如果在醫院時, 寶寶黃疸指數超過15mg/dL, 醫院會照光, 讓膽紅素由於光化的反應, 而使結構改變, 變成不會傷害到腦部的結構而代謝(要有固定的波長才有效)。
回家後繼續要照自然光的原因是, 自然光裡任何波長都有, 照光或多或少會有些幫助。 而且家中太暗對寶寶吸收維他命D有影響, 但不要讓寶寶直接曬到太陽, 怕會曬傷, 而且也怕紫外線帶來傷害。
5、勤喂母乳
如果證明是因為餵食不足所產生的黃疸,媽媽必須要勤餵食物,因為乳汁分泌是正常的生理反應,勤吸才會刺激分泌乳激素,分泌的乳汁才會愈多,千萬不要以為寶寶吃不夠或因持續黃疸,就用水或糖水補充。
而且也怕紫外線帶來傷害。5、勤喂母乳
如果證明是因為餵食不足所產生的黃疸,媽媽必須要勤餵食物,因為乳汁分泌是正常的生理反應,勤吸才會刺激分泌乳激素,分泌的乳汁才會愈多,千萬不要以為寶寶吃不夠或因持續黃疸,就用水或糖水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