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的生理性新生兒黃疸一般在出生後的3-5天出現, 到10天左右就基本消退, 最晚不會超過3周。 大部分的新生兒黃疸都會在第二周消退。 假如在第二周, 父母依然發現孩子出現比較明顯的黃疸, 這個時候就需要多留心, 及時區分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對孩子治療大有幫助。
生理性黃疸——黃疸色不深, 媽媽會發現寶寶的食欲依然很好, 精神也不錯, 沒有過多的吵鬧現象。 在7-10天的時候就會自然消退。
病理性黃疸——寶寶出現黃疸時間過早, 或者症狀過重、延續時間長,
病理性黃疸通常有這樣一些症狀:
在新生兒出生後24小時內黃疸就非常明顯;
黃疸遍及全身, 為桔黃色, 且在短時間內明顯加深;
黃疸減輕消退後又加重或重新出現;
黃疸出現後2-3周仍不減輕甚至更明顯;
寶寶的大便顏色淡或呈白色, 尿呈深黃色;
黃疸同時伴隨有發燒、拒奶、精神不好、嗜睡、兩眼呆滯等症狀。
家長在家裡如何判斷新生兒黃疸的程度呢?
我們可以在自然光線下, 觀察新生兒皮膚黃染的程度, 如果僅僅是面部黃染為輕度黃染;軀幹部用手指將皮膚按壓後抬起, 觀察皮膚黃染的情況, 軀幹部皮膚黃染為中度黃染;用同樣的方法觀察四肢和手足心, 如果也出現黃染, 即為重度黃染,
新生兒的生理性黃疸是可以自行消退的, 但是病理性黃疸是由許多原因組成的一組疾病, 必須儘早發現, 儘早治療。 常見的幾種黃疸原因是:溶血性黃疸、感染性黃疸、阻塞性黃疸、母乳性黃疸等, 有嚴重黃疸的新生兒應警惕核黃疸的發生, 特別是未成熟兒, 月齡越小發病率越高, 一般可於重黃疸發生後12-48小時之內出現精神萎靡、嗜睡、吮奶無力、肌張力減低、嘔吐、不吃奶等症狀, 此時如及時治療, 可以完全恢復。
病理性黃疸不論何種原因, 嚴重時均可引起“核黃疸”, 其預後差, 除可造成神經系統損害外, 嚴重的可引起死亡。 因此, 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應重在預防, 如孕期防止弓形體、風疹病毒的感染,
怎麼應對新生寶寶黃疸
對黃疸較為明顯的所有新生兒都要到有條件的省市級醫院進一步檢查, 常規抽血化驗血清總膽紅素、未結合膽紅素和結合膽紅素、血漿總蛋白、白蛋白值, 以全面瞭解孩子黃疸嚴重程度和肝功能狀況, 進行病因治療。
目前認為, 並非以前所認為的只有膽紅素腦病(俗稱核黃疸)才會有腦損害, 故發達國家對“生理性黃疸高峰期”也應進行積極治療。
促進新生兒黃疸消退的主要治療方法
第一種是藍光照療法(簡稱光療,
第二種是給孩子從個周靜脈輸入人血白蛋白, 以減少游離膽紅素, 促進黃疸的消退, 減少核黃疸的發生;
媽咪呵護:
1、生理性黃疸:生理性黃疸通常是由於嬰兒的肝臟功能不成熟而造成的。 隨著新生兒肝臟處理膽紅素的能力加強, 黃疸會自然消退, 所以生理性的黃疸, 家長一般不需要額外的護理, 在孩子黃疸期間可以適量多喂溫開水或葡萄糖水利尿。
2、病理性黃疸:嚴重的病理性黃疸可併發腦核性黃疸, 通常稱“核黃疸”, 造成神經系統損害, 導致兒童智力低下等嚴重後遺症, 甚至死亡。 父母需要仔細觀察孩子的黃疸變化, 當出現特殊情況時, 應及時送往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