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孩子嘔吐未必是壞事

嘔吐是小兒常見的一種表現, 各年齡段兒童均可發生, 特別多見於嬰幼兒。 嘔吐可輕可重, 輕者偶爾發生, 重者頻數出現。 嘔吐常造成進食困難, 甚至喝水也吐。 多數情況下, 嘔吐影響孩子食欲, 懂事的孩子會因怕吐而不敢進食。 嚴重的嘔吐可因水分大量丟失造成體內水分不足, 醫生稱之為脫水。 脫水嚴重時, 會使血管內的容量減少, 就像江河中的水明顯減少而影響船隻的運行那樣。 血液障礙導致各臟器供血不足, 排尿量減少, 血中的有毒物質不能排出。 這一系列的變化如處理不及時, 可有生命危險。

由此可見嘔吐的嚴重後果, 但為什麼說嘔吐未必是壞事呢?

嘔吐, 減少食物對胃腸道的傷害

嘔吐是個病症, 也是疾病的一種表現。 最多見於胃腸道疾病, 特別是上消化道如胃部出了問題時。 人們常說“病從口入”, 就是說不少疾病的發生與飲食有關, 如吃得過多、過雜, 食物不乾淨, 變質變味。 這種情況多會在進食後10小時內出現嘔吐。 這種嘔吐不是壞事, 是好事。 吃得太多太雜, 會給消化道增加負擔, 導致消化不良, 為此必須把這些過多、過雜的食物排出體外, 以減輕胃腸道的負擔, 嘔吐便是辦法之一。 如吃進去的食物不清潔, 對胃腸道會造成損傷, 毒物還可經胃腸黏膜上的血管進入血液, 發生食物中毒。 此時必會出現嘔吐,

將不乾淨的食物排出, 不讓這些毒物在體內停留, 減輕對胃腸道的損傷和毒物的吸收。 因此, 嘔吐是人體的自衛功能, 可起到防禦、保護作用。 同時嘔吐也告訴人們, 胃需要好好休息, 別再吃東西了。 此時最好的辦法是禁食。 如嘔吐不重, 可吃些流質, 如米湯、牛奶、溫開水, 切忌吃生冷、甜品、油膩食品。 應強調的是, 此時該補充的是水分, 談不上什麼營養需要。 根據胃的恢復情況, 逐步改變飲食內容, 添加飲食的量。

催吐法, 醫生常用的治病手段

嘔吐也是醫生常用的一種治病手段, 這種方法叫催吐法。 如發生食物、藥物或其他經口進入的中毒, 立即採用的辦法是讓孩子嘔吐, 將進入胃內的毒物迅速排出, 越快越好。 最簡單的辦法是用手指捅咽部,

即可發生噁心嘔吐。 也可讓孩子喝些水, 再催吐, 可使吐出的量多些, 排出的毒物多些, 效果更好。 醫生可讓孩子服些催吐藥, 或往胃裡插進管子, 通過管子向胃內注入大量液體, 再將液體抽出, 如此反復多次, 稱為洗胃。

尋找病因的線索

嘔吐不只是一種治病的手段, 對診斷疾病、找出病因也十分重要。 嘔吐是多種疾病的一種表現, 醫生可以根據嘔吐的情況, 找出發病的原因和病變的部位。 如有些疾病應該有嘔吐而無嘔吐, 稱為不典型症狀, 常給醫生診病帶來困難, 導致診斷錯誤或延誤了診斷, 治療當然也會受影響。 嘔吐是消化道常見的表現, 也可見於呼吸道系統、泌尿道、心血管、內分泌、神經系統等疾病。

所以, 醫生給孩子看病時, 常會問起有無嘔吐、嘔吐的發生情況、嘔吐的內容物等, 通過嘔吐找出線索。 有時嘔吐能幫大忙, 為醫生找出和解決診斷上的難題。 因此, 家長須提供孩子嘔吐的情況, 以便醫生找出病因。

說嘔吐未必是壞事, 並不是說要讓孩子嘔吐, 也不是說嘔吐是好事、是正常現象。 任何嘔吐, 無論是偶爾發生或頻繁出現, 都是有原因的。 當然, 其意義有所不同。 當孩子有嘔吐時, 應找找原因。 對嬰幼兒來講, 多為飲食不當:吃得過多會吐, 吃得過雜會吐, 不想吃而強迫喂會吐, 給吃不愛吃的食物會吐, 以上種種都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通過一次嘔吐, 明白一些道理, 也可以說是壞事變好事。

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 有時會出現一些不正常的表現,

但這是人體採取的自我保護措施, 不是壞事。 如飲食不當引起腹瀉, 是為了把腸道難以消化的食物排出, 減輕腸道負擔;體內缺水時尿量減少, 是為了防止水分丟失過多;運動時呼吸和心跳加快, 是為了吸入更多氧氣, 排出更多二氧化碳。 當然, 這些自衛、自護的表現, 只是臨時的、短暫的, 時間長了, 好事又會變成壞事。 在這裡再次強調, 嘔吐次數多時, 必須到醫院診治, 以防水和電解質紊亂。

編輯推薦:

小兒發生嘔吐現象需如何護理

寶寶嘔吐厭食究竟是什麼引起的?

兒童再發性嘔吐的常見症狀

家庭醫生線上專稿, 轉載請注明家庭醫生線上;媒體合作請聯繫:020-37617238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