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會有壓力, 小小孩也有!許多家長並不瞭解這點, 即使孩子已經出現了許多“壓力症狀”, 卻誤以為他是單純的身體不適或只是在鬧脾氣, 甚至因此覺得孩子不乖而責駡他, 反倒加重了孩子的壓力。 唯有真正懂得孩子的壓力來源、搭配正確的引導, 才能幫助孩子釋放心中的壓力。
案例一:婷婷三歲半, 是個性格活潑、外向、愛笑的小女孩, 每天似乎都有用不完的精力, 總愛探索生活裡的新奇事物和結交朋友。 憑著這樣的個性, 爸媽除了讓她在三歲時開始進入幼稚園托班以外, 另外幫她在課餘安排鋼琴、繪畫與直排輪課程。
但是近來婷婷脾氣變得越來越大, 常無端發怒, 不肯去任何業餘班。 連幼稚園老師也察覺, 婷婷上課時表現動機降低、胃口變差。 爸媽帶婷婷看小兒科醫師, 小兒科醫師檢查後表示婷婷身體很健康。
案例二:小立兩歲了, 媽媽決定請保姆照顧小立, 自己回原來的工作單位工作。 在帶小立認識保姆、漸進式地拉長小立與保姆單獨相處時間的過程中, 小立似乎沒有太多不尋常的行為出現。 但是媽媽卻還是敏感地感覺到, 小立變得特別“黏”自己, 害怕一個人獨處、晚上常常驚醒。
放下身段以孩子的目光看事物, 我們會發現孩子和我們一樣, 也可能面對壓力的感受。 像上述案例中婷婷的壓力, 來自於“過度的學習安排、缺乏個人空間”;而小立的壓力,
生活中的變動與不確定性、環境氣氛的改變等, 都是我們的孩子在生活中可能面對的壓力來源。 若比較過去社會與現代社會的差異, 今天的孩子除了面對生活刺激、學習要求增加, 過去較少遷徙且自然、穩定的生活情境, 以及親族彼此照護、手足眾多的支援性系統結構已式微——所以作父母的我們, 不該再忽視孩子的壓力議題。
兒童時期是培養健康心理的黃金時期, 如果有一個好的開始, 將來可使孩子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發展。 相反, 如果在此時忽略了孩子的心理衛生, 那麼, 希望孩子成人後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較困難,
一、不過分關心孩子
這樣做容易使孩子過度地以自我為中心, 認為人人都應該尊重他, 結果成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賄賂”孩子
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權利與義務的關係, 不盡義務不能享受權利。
三、不一味親近孩子
應該鼓勵孩子與同齡人一起生活、學習、玩耍, 這樣才能學會與人相處的方法。
四、不勉強孩子做不能勝任的事情
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來, 強迫他們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只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
五、不對孩子太苛求
這樣會使孩子養成自卑、膽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 或導致反抗、殘暴、離家出走等異常行為。
六、不欺騙和恐嚇孩子
嚇唬孩子會喪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 以後的一切告誡, 孩子就不會服從了。
七、不當眾批評或嘲笑孩子
這會造成孩子懷恨和害羞的心理, 大大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過分誇獎孩子
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績, 略表贊許即可, 過分誇獎會使孩子產生沾沾自喜求虛榮的不良心理。
${FDPageBreak}
九、不對孩子喜怒無常。
這樣會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緒不穩、膽小畏縮。
孩子面臨壓力症狀表
身體不適:疲倦、頭痛、腸胃不適、磨牙、心跳不規律、呼吸淺短、頻尿、皮膚長疹等。 經生理檢查未發現有特殊肇因, 或原有之疾病(如過敏)無故惡化。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 本來已能控制大小便後, 又頻繁出現遺糞或遺尿的情形也可能屬於壓力壓力問題。
情緒變化:憂愁、緊張、易怒、易驚恐不安等。
行為變化:退縮、攻擊(肢體、口語)、經常哭泣、注意力不集中、干擾行為增加、強迫性行為(頻繁咬手指、拔頭髮、洗手、敲頭)等。
思考特徵:負向、固執而缺乏彈性、猶豫不安等。
睡眠習慣改變:夜驚、淺眠、難入睡或睡眠過度、終日困倦。 飲食習慣改變:食量驟減或過度飲食。
6個問題, 透視壓力
幫助孩子減壓的第一步, 當然就是幫助孩子檢視他是否存在壓力感受。 找找看孩子最近出現了哪些特殊的身體症狀、情緒與行為變化、睡眠及飲食習慣的改變, 還有思考這些變化究竟是從何時開始的。
較大一點的孩子或是口語發展較完備的孩子, 或許在父母的引導下, 可以提供部分自己對自己狀態的看法, 例如孩子可能會說:”我好煩,討厭“、”我不喜歡“等等。但年紀越小的孩子受到語言表達能力的限制,父母親的行為觀察就越顯得重要。
記得問自己幾個問題:
1.孩子出現了哪些不尋常的訊號?
2.這些訊號是否在同年齡的孩子身上也常發生?
3.這些訊號嚴重度如何、出現頻率如何?
4.這些訊號從什麼時候開始,至今持續了多久?
5.有沒有相關的環境因素與這些訊號的變化作連結?
若是今天孩子食欲不佳的情形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至今也一兩年了,那麼這很可能不是壓力下的反應;但若是平時胃口佳,每天正餐外都要吃甜點的寶貝,突然好多天都對他喜歡的甜點失去興趣,正餐食量減少,體重也在短時間內明顯下滑,那麼這就很可能是壓力的徵兆。
例如孩子可能會說:”我好煩,討厭“、”我不喜歡“等等。但年紀越小的孩子受到語言表達能力的限制,父母親的行為觀察就越顯得重要。記得問自己幾個問題:
1.孩子出現了哪些不尋常的訊號?
2.這些訊號是否在同年齡的孩子身上也常發生?
3.這些訊號嚴重度如何、出現頻率如何?
4.這些訊號從什麼時候開始,至今持續了多久?
5.有沒有相關的環境因素與這些訊號的變化作連結?
若是今天孩子食欲不佳的情形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至今也一兩年了,那麼這很可能不是壓力下的反應;但若是平時胃口佳,每天正餐外都要吃甜點的寶貝,突然好多天都對他喜歡的甜點失去興趣,正餐食量減少,體重也在短時間內明顯下滑,那麼這就很可能是壓力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