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中醫>中醫常識>正文

《內經》論為何“百病生於氣”

餘知百病生於氣也, 怒則氣上, 喜則氣緩, 悲則氣消, 恐則氣下, 寒則氣收, 炅則氣泄, 驚則氣亂, 勞則氣耗, 思則氣結。 ”以上九種氣機失調的形式被統稱為九氣為病, 旨在說明許多疾病的發生都是由於臟腑經脈氣機失調所致, 正如張介賓《類經·疾病類》所說:“氣之在人, 和則為正氣, 不和則為邪氣。 凡表裡虛實, 逆順緩急, 無不因氣而生, 故百病皆生於氣。 ”

氣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 其功能主要表現在推動、溫煦、防禦、固攝和氣化等方面, 而氣的運動又是臟腑經絡組織功能活動的體現。 氣布散全身,

無處不在, 無時不有, 運動不息, 不斷地推動和激發臟腑經絡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 外感六淫、內傷情志、過度勞傷等因素均可導致氣機失常, 引起臟腑經脈功能的紊亂, 從而發生諸多病證, 因而氣的運動失常是很多病證發生的內在機理。

氣運動失常的表現形式

內經》將氣的運動失常主要歸納為以下兩種形式:一是氣虛, 二是氣機失調, 具體分析如下:

氣虛

氣虛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氣的化源不足, 如稟賦不足, 先天精氣匱乏;脾胃虛弱, 納運失常, 水穀精氣虧虛;肺之功能減弱, 吸入清氣減少, 致使氣的生化乏源。 二是氣的消耗太過, 如後天調養失宜, 邪氣傷正, 久病重病消耗等。 此外, 勞耗太過, 致喘息汗出而消耗精氣,

如“勞則氣耗”。

氣機失調

氣機失調是指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失常。 在疾病過程中, 由於致病因素的影響, 或臟腑功能發生障礙, 導致氣運行不暢或升降出入運動失去協調。 氣機失調在《內經》中的表現主要有氣機鬱滯、氣機逆亂、氣機下陷和氣機閉阻等方面。

氣機鬱滯 指氣的運行不暢, 或停滯瘀阻的病理狀態。 氣機鬱滯多因情志不遂而髒氣不舒所致, 以全身氣機不暢或局部氣機鬱阻為特徵。 因氣機鬱滯所在部位不同, 其證候表現各具特點, 但臨床總以脹悶疼痛為主。

氣機逆亂 “逆”之含義有二:一是方向相反, 現在中醫界認為以不降反升或上升太過稱上逆。 二是抵觸不順妄行稱逆亂。 《內經》所論氣機逆亂, 既有全身陰陽、清濁、營衛之氣運行逆亂,

也包括臟腑經絡之氣妄行反作, 如《素問·舉痛論》所言“怒則氣上”當屬臟腑氣機上逆之類。 氣機上逆, 指氣的上升運動太過或下降運動不及的病理狀態, 如肺、胃之氣宜降卻易升而上逆, 肝氣宜升卻易升發太過而沖逆。 另外, 若因致病因素干擾人體, 影響人體之“神”, 則會出現臟腑氣機逆亂, 氣血運行失常, 即“驚則氣亂”, 使心失所養, 神無所依, 從而產生“氣亂”的病證。

氣機下陷 指氣下降運動太過或上升運動不及的病理狀態, 多由氣虛病變發展而來。 氣陷以脾、腎兩髒為常見, 如“恐則氣下”, 腎虛不足封藏失職, 而出現二便失禁、遺精滑泄等病證。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雲:“清氣在下, 則生飱泄”也是脾氣下陷所產生的病證。

氣機閉阻 指全身氣機閉鬱或重要臟腑氣機閉塞不行的病理狀態。 輕者昏厥呈一過性, 重者多以突然意識喪失、呼吸窒息、二便不通或四肢厥逆為特徵。 《內經》所論的暴厥、薄厥、屍厥、大厥即是以陰陽氣血逆亂閉阻不行為其病機, 其證尤甚於“思則氣結”, 與氣機逆亂有密切聯繫。

氣機失調與情志疾病

此外, 需要特殊說明的是, 《素問·舉痛論》所論述的“九氣為病”中, 由情志因素引起的有六種, 由此可見情志致病的廣泛性。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人有五臟化五氣, 以生喜怒悲憂恐。 ”可見, 情志活動是以五臟氣機活動的外在表現。 一般情況下, 情志活動是人體正常生理表現, 不會致病, 只有突然、強烈或持續的情志刺激,

超過人體自身的調控能力, 才會使人體氣機運行紊亂, 導致臟腑經絡、氣血、陰陽失調而發病, 且直接傷害內臟, 即所謂七情內傷, 同時不良情志活動可造成衛外禦邪和抗病康復能力的降低, 不僅可引起疾病發生, 也可使病情惡化加劇, 在許多疾病過程中, 常有因患者情志異常波動而使病情加重。 可見, 情志因素是導致人體疾病的重要因素, 且其致病機理的關鍵在於擾亂人體的氣機。 既然如此, 那麼我們也可以採用調理氣機的方法來治療情志疾病。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