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職場, 你經常覺得戰戰兢兢、垂頭喪氣、畏首畏尾嗎?那麼很可能, 你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淪為“心理奴隸”。
所謂“心理奴隸”, 實際上是在形容一些職場人被某種死板認知或理念束縛後困頓不安的生存方式。 他們背負著各式各樣的精神負擔, 然後將自己陷入條條框框中舉步維艱又茫然無措。 但是, 職場專家告訴我們, 這些“心理奴隸”完全可以通過科學方法, 打破心靈上的重重枷鎖, 重新獲得職場上如魚得水的自由。
打碎第一重枷鎖:肯定自我“管他別人怎麼想”
心理症狀:
“穿這套衣服上班, 別人會不會認為我賣弄風情呢?”、“今天加班,
專家把脈:
在心理學上, 當敏感個體嚴重被環境因素左右時, 往往缺乏獨立的判斷能力。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通常是當事人的自信心建立主要依託於“外界肯定”的幼兒模式, 而不是基於“自身認可”的成人模式。 因此像肖琳這樣心理奴隸經常由於自我成就感的缺失而加倍在意外界的評判標準, 在行為上經常猶豫不決, 進退兩難。
職業對策:
改善這種情況的最根本方法就是使當事人建立起內在的自信心。
第一步就是先學會在生活中的小事上發現自己“優於別人”的特點, 比如“我比某某更會砍價”、“這個報告我交的比某某早, 我比他更有效率”、“下雨天我包裡有傘, 我更有先見之明”……第二步則是要學會“以自己為中心”地做一些生活中的小決定, 比如“今天心情好, 穿件粉色的上衣”、“明天下午要去逛街, 索性今天加班多幹一點吧”……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 可以幫助你將行為的注意力逐漸集中到完成任務的根本宗旨上來, 從而一點點擺脫“別人”的掌控與束縛。
${FDPageBreak}
打碎第二重枷鎖:積極思考否定“我肯定不行”
心理案例:
傅明很苦惱 為什麼辦公室裡的其他人整天那麼樂觀, 就連做錯了事也能“阿Q”一下, 而自己總是想著“我肯定不行”這五個字:“這個報告就算寫完了領導也一定不在意”、“新方案我肯定不適應”,
專家把脈:
像傅明這樣的心理奴隸, 通常會認為自己缺乏機遇、缺乏賞識, 以至於會“註定的”一事無成。 當現實的確被他們言中的時候, 會進一步加重這種固執消極的自我認知。
本身定位於消極, 會使當事人由於缺乏對於“成功”的期待而倍加恐懼失敗, 從而在自怨自憐中無法竭盡全力, 甚至拒絕努力。
職業對策:
掙脫這種消極枷鎖的方法是培養出積極的思考方式。
像傅明這樣的人, 往往容易看到很多潛在卻並不一定發生的困難與阻礙。
打消消極預期的方法就是將一件事拆分成具有若干步驟的“小事”, 並且將這個過程落實成文字。
${FDPageBreak}
打碎第三重枷鎖:鼓勵創新拒絕“再也不這樣”
心理案例:
只要是沒得著好結果的事情, 文慧都能從中吸取到“教訓”並且銘記於心:“上次參與的改革企劃收效不好, 今後再也不效法了”、“昨天開會主動發言, 結果被領導說想法片面, 以後再也不吱聲了”、“提交的方案完全不被採納,
專家把脈:
在心理學的“動機體系”中, 存在兩種認知傾向, 一種是“對於失敗的恐懼”, 另一種是“對於成功的需求”。 當前者大於後者時, 人就會因為過多顧忌“安全性”和“穩妥性”而逐漸喪失冒險精神及創造力, 並通常在作為上平庸無奇, 而當後者大於前者時, 人則將目標的實現與夢想的達成作為努力的最大方向, 並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創新、不斷突破自我, 往往也容易達成較高的職業成就。
職業對策:
這種“記性超好”又“怕處很多”的心理奴隸, 需要及時反思自己為什麼會擔心害怕?而究竟又在具體擔心害怕些什麼東西?在找到了明確的心理癥結後, 應當儘量把握“相似但刺激較弱”的其他機會努力攻克癥結。
比如文慧因為曾經被領導指出“想法片面”而不敢再在會議上主動發言。那麼應當明確她需要強化的東西就是“發言”。她可以先嘗試在同事之間的日常工作討論中主動發表看法,因為即使遭遇到不同意見也沒有“上級否定下級”的尷尬與灰心,並且要嘗試尋求有利依據,維護自己的想法,不輕易苟同:等到她切實具備與人辯論的勇氣後,就不再懼怕別人的質疑了,同時也具備了較為縝密的思維方式,進而可以重新嘗試在領導面前表達主張。
${FDPageBreak}
打碎第四重枷鎖:把握優勢別後悔“已經太晚了”
心理案例:
在艾米看來,自己錯過了太多有意義的事情:26歲為什麼沒有進修在職碩士呢?29歲為什麼沒有辭職生孩子呢?30歲為什麼沒有競聘部門經理呢?……如果世上真的有人賣“後悔藥”,她一定第一個跑去買。
專家把脈:
“愛後悔”是艾米這樣的心理奴隸最顯著的特徵。他們經常由於當時判斷上的疏忽大意或者盲目樂觀,而致使種種的職業預期與職業理想不能變為現實,而又在事後“追悔不已”的心態下悲觀絕望。他們習慣將事情視為“當時選擇”的結果而不是“自己努力”的結果,自認為人在某個年齡階段就“必須”做某件事情,一旦錯過最佳時機便回天無術,只能聽天由命。
職業對策:
這些容易後悔的人,可以考慮嘗試心理學上的“三欄技術法”來緩解味消極的悲觀情緒。首先找一張白紙劃分為三欄,分別命名為“後悔的事”、“維誤區”和“合理反應”。首先在第一欄中將自己認為後悔或錯過的事詳細充分地寫出來,盡情宣洩情緒,然後在第二欄中與自己所寫的內容逐一進行辯論,並將所有盲目的後悔與絕望逐一批判,而後在第三欄中總結出自己與該事件相關的現有資源,認真思考怎樣利用這些資源,儘量使現實得以最大程度地挽回,並將各項打算與計畫按步驟寫清。這種方法會幫助你在將籠統“後悔”落到實處的同時,也看清自己現存的優勢,並暗示你積極應對。
比如文慧因為曾經被領導指出“想法片面”而不敢再在會議上主動發言。那麼應當明確她需要強化的東西就是“發言”。她可以先嘗試在同事之間的日常工作討論中主動發表看法,因為即使遭遇到不同意見也沒有“上級否定下級”的尷尬與灰心,並且要嘗試尋求有利依據,維護自己的想法,不輕易苟同:等到她切實具備與人辯論的勇氣後,就不再懼怕別人的質疑了,同時也具備了較為縝密的思維方式,進而可以重新嘗試在領導面前表達主張。
${FDPageBreak}
打碎第四重枷鎖:把握優勢別後悔“已經太晚了”
心理案例:
在艾米看來,自己錯過了太多有意義的事情:26歲為什麼沒有進修在職碩士呢?29歲為什麼沒有辭職生孩子呢?30歲為什麼沒有競聘部門經理呢?……如果世上真的有人賣“後悔藥”,她一定第一個跑去買。
專家把脈:
“愛後悔”是艾米這樣的心理奴隸最顯著的特徵。他們經常由於當時判斷上的疏忽大意或者盲目樂觀,而致使種種的職業預期與職業理想不能變為現實,而又在事後“追悔不已”的心態下悲觀絕望。他們習慣將事情視為“當時選擇”的結果而不是“自己努力”的結果,自認為人在某個年齡階段就“必須”做某件事情,一旦錯過最佳時機便回天無術,只能聽天由命。
職業對策:
這些容易後悔的人,可以考慮嘗試心理學上的“三欄技術法”來緩解味消極的悲觀情緒。首先找一張白紙劃分為三欄,分別命名為“後悔的事”、“維誤區”和“合理反應”。首先在第一欄中將自己認為後悔或錯過的事詳細充分地寫出來,盡情宣洩情緒,然後在第二欄中與自己所寫的內容逐一進行辯論,並將所有盲目的後悔與絕望逐一批判,而後在第三欄中總結出自己與該事件相關的現有資源,認真思考怎樣利用這些資源,儘量使現實得以最大程度地挽回,並將各項打算與計畫按步驟寫清。這種方法會幫助你在將籠統“後悔”落到實處的同時,也看清自己現存的優勢,並暗示你積極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