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硬脊膜外膿腫病因病理

脊髓的硬脊膜與椎骨骨膜之間為硬脊膜外間隙, 其內充滿脂肪組織和靜脈叢。 此間隙主要存在於脊髓背側, 在腹側則硬脊膜與骨膜緊密相連, 故硬脊膜外膿腫多位於脊髓背側。 在第7頸椎以下, 硬脊膜外間隙逐漸變寬, 至4~8胸椎處硬脊膜外間隙達0.5~0.7cm。 自第9胸椎至第2腰椎, 間隙又漸狹小, 因此硬脊膜外膿腫好發於下頸椎至上、中胸椎段。

病菌侵入硬脊膜外間隙後, 在富於脂肪和靜脈叢組織的間隙內形成蜂窩組織炎, 有組織充血, 滲出和大量白細胞浸潤, 進一步發展為脂肪組織壞死、硬脊膜充血、水腫、膿液逐漸增多而擴散,

形成膿腫。 膿腫主要位於硬脊膜囊的背側和兩側, 很少侵及脊膜囊腹側, 上下蔓延的範圍可達數個節段, 在個別情況下可累及椎管全長, 甚至向顱內擴散。 膿腫多為單發, 少數病例有多數散在小膿腔與一個主要膿腔相溝通。 膿腫的形式和動態學改變與致病菌, 機體和局部組織的免疫反應, 硬脊膜外腔的解剖特點、血管和淋巴系統結構等因素有關。 呼吸運動和血管搏動可使椎管內負壓差增大, 這對炎症通過血管或淋巴系統向硬脊膜外腔擴散具有"吸引"作用。 而頭和軀幹的伸屈活動所引起脊髓和硬脊膜的移動性, 則為膿腫上下擴散創造有利條件。 後期由於膿液逐漸吸收, 結締組織增生而最終形成肉芽組織。
膿腫除直接機械性壓迫脊髓外, 還可引起血管的炎性血栓形成, 使脊髓的血供發生障礙, 最後引起脊髓軟化, 造成不可逆性損害。 根據炎症的病理形態, 硬脊膜外膿腫可分為:①急性型:全部為膿液;②亞急性型:膿液與肉芽組織並存;③慢性型:以炎性肉芽組織為主。 臨床上以亞急性型和慢性型多見, 急性型少見。 根據發病時間長短, 也可分為急性型(<7天)、亞急性型(1~4周)和慢性型(>1月)。 但與上述的病理形態分類並不完全一致, 有時病程雖短, 卻以肉芽組織為主, 反之, 有時病程較長, 卻有膿液存在。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