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腎虧虛:中醫認為“腎主藏精, 主骨生髓”, 若 腎精充足則機體強健, 骨骼外形及內部結構正常, 且可耐勞累及一般傷損。 而“肝主藏血, 主筋束骨利關節”, 肝血充足則筋脈強勁, 靜可保護諸骨, 充養骨髓;動則約束諸骨, 免致過度活動, 防止脫位。 若腎精虧虛, 肝血不足, 則骨髓發育異常, 更兼筋肉不堅, 榮養乏源, 既無力保護骨髓、充養骨髓, 又不能約束諸骨, 防止脫位。 久之關節在反復的活動過程中, 可漸漸地受到損害而過早過快地出現退化。
外傷與勞損:一時性承受超強度的外力, 包括扭、挫、撞、跌等, 或長時間承受超強度的外力勞損,
外感風寒濕邪:感受風寒、著涼、久居潮濕之地、冒雨涉水等, 外邪乘隙侵犯肌表經絡, 客於關節、筋骨, 導致機體全部或某一局部性生氣血運行阻滯, 經脈痹阻, 筋骨失養, 漸成骨痹。
痰濕內阻:“肥人多痰濕”, 故體胖之人易患本病。 肥胖之體, 多陽虛濕盛, 濕聚成痰, 隨經脈流注於關節部位,
中醫辨證
骨質增生中醫在辨證分型上, 一般主張分為虛實兩大類, 虛包括肝腎陰虛和氣血虛弱型, 實包括風濕寒邪侵襲, 痰濕內阻和氣滯血瘀型。
1、外邪痹阻
中年以後, 肝腎不足, 氣血漸虛, 衛外不固, 風濕寒邪乘虛入侵, 導致氣血瘀滯, 搏結於頸項筋骨, 經脈不通, 筋骨肌肉失於氣血的溫煦和濡養而致。
症見:頭頸肩背和四肢疼痛, 痛有定處, 喜熱惡寒, 頸部僵硬, 活動受限, 後頸部可觸及到條索狀物和壓痛點, 上肢沉重無力, 伴有頭沉、胸悶、納呆等症狀, 舌質正常或發黯, 舌體或有齒痕, 脈沉遲或弦滑。
治法:祛風散寒、舒經通絡除痹。
方藥:消痹東加減。 羌活15g, 防風12g, 當歸12g, 炙甘草6g, 赤白芍各12g, 炙黃芪15g, 片薑黃12g, 生薑6g, 蘇木10g。
本方益氣和營、祛風利濕、為風邪偏勝, 麻木較重者而設。 若疼痛劇烈、寒邪較盛者, 加制川烏、附子、細辛、桂枝以散寒止痛;若濕邪偏勝者, 可加海桐皮、薟草、路路通祛風除濕, 通經活絡。
2、痰濕阻滯
中年以後腎氣漸虛, 氣化無力, 水不得化氣, 即停蓄而為痰飲;且體虛易招風邪侵入, 風痰相搏, 阻滯頸部經絡而發病。
症見:頭項強痛, 肩臂酸脹不適, 肢體沉重, 伴有頭重腦脹, 胸脘滿悶, 少食多寐, 苔白膩, 脈沉滑。
治法:燥濕化痰, 理氣通絡
方藥:指迷茯苓丸加味。 茯苓12g, 黃芩10g, 陳皮12g, 五味子10g, 桔梗6g, 姜半夏9g, 白芥子10g, 地龍12g, 膽南星10g。
本方燥濕化痰, 理氣通絡。 若兼見瘀 阻經絡者,
3、氣滯血瘀
由於外傷和勞損, 使椎體緣組織間隙出血而成瘀, 瘀血阻滯經絡發為本病。
症見:頭頸肩背及四肢麻木、刺痛、痛有定處, 拒按, 夜間加重, 伴有頭暈眼花, 視物模糊, 失眠健忘, 驚惕不安, 胸悶胸痛, 煩躁, 面色不華, 舌質紫黯, 或有瘀斑, 脈多細澀和絃澀。
治法:活血化瘀, 疏通經絡。
方藥:化瘀通痹東加味。 當歸18g, 丹參30g, 雞血藤21g, 制乳沒各9g, 元胡12g, 葛根18g , 透骨草21g, 薑黃12g, 穿山甲10g, 地龍12g。
本方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偏寒者, 加桂枝、制川草烏、細辛;偏熱者加敗醬草、丹皮。 若氣虛者加黃芪,
4、氣血虛弱
年老體弱, 氣血衰少, 氣虛則腠理不密, 風濕寒邪乘虛侵襲, 經脈閉阻, 氣血運行不暢, 血虛筋骨失去濡養皆可致病。
症見:頭項酸痛不適, 肩臂麻木不仁, 少寐多夢, 自汗盜汗, 頭昏目眩, 心悸氣短, 面色少華, 女性患者每于後症狀加重, 或經期紊亂, 舌淡苔薄白, 脈細弱。
治法:益氣養血, 通絡行痹。
方藥:黃芪桂枝五物東加味。 黃芪15g, 赤白芍各12g, 桂枝10g, 鹿角粉6g(分吞), 雞血藤1 5g, 生薑6g, 大棗4枚。
本方益氣溫經, 和營通痹。 若兼風濕者, 酌加靈仙、透骨草、葛根、羌活、炒蒼耳子等, 以祛風濕、止痹痛;若兼瘀血者, 酌加地龍、桃仁、紅花、當歸尾等以助其活血化瘀之力;若兼有腎虛者, 酌加淫羊藿、菟絲子、狗脊等, 以補腎陽、通督脈。
肝腎虧虛
腎藏精、主髓;肝藏血、主筋。年老體弱,肝腎精血日漸虧少,筋骨失去滋榮而致。
症見:肩頸不舒,頭腦脹痛,眩暈,不可轉側,伴神疲乏力,健忘少寐、腰膝酸軟,舌體瘦、質紅絳、少苔或無苔,脈弦細。
治法:益精補腎,滋陰熄風。
方藥:熟地15g,山藥15g,山茱萸12g,枸杞子15g,菟絲子10g,生白芍12g,生石決明15g,當歸9g,炙甘草9g,黃精24g。
本方能滋補肝腎真陰而熄風,若兼有風濕者,加靈仙、月薟草、鹿銜草祛風濕止痹痛。
以補腎陽、通督脈。
肝腎虧虛
腎藏精、主髓;肝藏血、主筋。年老體弱,肝腎精血日漸虧少,筋骨失去滋榮而致。
症見:肩頸不舒,頭腦脹痛,眩暈,不可轉側,伴神疲乏力,健忘少寐、腰膝酸軟,舌體瘦、質紅絳、少苔或無苔,脈弦細。
治法:益精補腎,滋陰熄風。
方藥:熟地15g,山藥15g,山茱萸12g,枸杞子15g,菟絲子10g,生白芍12g,生石決明15g,當歸9g,炙甘草9g,黃精24g。
本方能滋補肝腎真陰而熄風,若兼有風濕者,加靈仙、月薟草、鹿銜草祛風濕止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