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走出牛奶治療潰瘍病的誤區

潰瘍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全身性疾病, 分為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 又叫做消化性潰瘍。 它之所以稱之為消化性潰瘍, 是因為既往認為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是由於胃酸和胃蛋白酶對粘膜自身消化所形成的, 事實上胃酸和胃蛋白酶只是潰瘍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還有其他原因可以形成潰瘍病。
由於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病因和臨床症狀有許多相似之處, 醫生有時難以區分是胃潰瘍還是十二指腸潰瘍, 因此往往診斷為消化性潰瘍, 或胃、十二指腸潰瘍。 如果能明確潰瘍在胃或十二指腸,

那就可直接診斷為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
潰瘍病屬於醫學上的“胃脘痛“、“肝胃氣痛“、“心痛“、“吞酸“等範疇。 民間多稱為“心口痛“、“胃氣痛“、“胃痛“、“饑飽癆“等。
其實一般人相信牛奶可以“中和”胃酸或是減緩胃酸分泌, 幫助潰瘍快點好起來的想法是錯的。 事實上, 牛奶中和胃酸的時間僅是曇花一現, 通常只能持續二十分鐘而已。 二十分鐘以後, 牛奶會刺激胃泌激素的分泌, 結果反而釋放出更多的胃酸。
有趣的是, 所有的病人都有類似的疼痛抒解的感覺, 也就是說, 雖然實際上牛奶會使得潰瘍更加惡化, 但是卻讓人覺得胃部比較舒服, 研究人員說, 這就是因為長期以來, 牛奶一直被誤認為可以治療潰瘍而引起的一種錯覺。
加州大學在1986年做了一項實驗,
讓健康的人和有十二指腸潰瘍的人, 分別喝全脂、低脂和脫脂牛奶, 結果發現所有的人胃酸都增加了許多, 而且有潰瘍的人增加的特別多(可見有潰瘍的人對牛奶特別敏感)。 同時發現牛奶刺激胃酸分泌的時間, 大約可以持續三小時。
到了1996年, 另一項實驗更證實了牛奶甚至會妨礙潰瘍的治療工作, 實驗中的65位元十二指腸潰瘍病人, 全部都在服用治療潰瘍的藥物, 只是有些人吃普通的醫院伙食, 有的人則完全只喝牛奶, 每天要喝八杯, 一個月之後發現, 那些吃普通伙食的病人中, 有78%的人潰瘍好了;而那些喝牛奶的病人之中, 只有50%的人好起來。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