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眾場合,
孩子不懂事發脾氣,
跟他有理說不清,
這時很多被氣壞的父母會忍不住當眾斥責甚至打罵。
相信多數父母是出於兩種心理:一是想制止孩子的不好行為,
二是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
虎丘實驗學校的錢梨老師用一件自己親眼所見的事告訴父母,
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多,
也沒有絕對的對錯,
但無論如何,
不該當眾羞辱孩子,
這對孩子的身心將有著深遠的影響。
錢老師在一篇“教師博客”中寫了這樣一件事:坐在公車上,
忽然,
一個刺耳的聲音在車子前座響起。
“老師說你沒做作業。
”話音未落,
一巴掌扇在孩子的臉上。
我驚呆了,
像傻了似的看著他們。
“你為什麼不做作業? ”“如果不說明天就不要上學了,
阿婆不會逼你的。
”大概也就短短的兩分鐘,
那個自稱阿婆的人,
在小孩臉上連著扇了四巴掌。
我把包提起,
想穿過人群去阻止這件事。
但是,
沒等我站起來,
那個阿婆忽然不說話了,
也不打人了。
車廂裡只聽見孩子的抽泣聲。
這是一個白胖的小男孩,
八九歲的樣子,
我看見他眼睛裡的憤怒和痛苦。
那個阿婆是個瘦小的老人,
短短的卷髮有些淩亂,
巴掌大的臉上戴著一副小眼鏡。
我盯著他們看了很久,
心裡覺得很痛苦,
為小男孩遭受的羞辱,
為阿婆的“權力”。
我沒來由地想到了哪吒。
小時候看哪吒割肉還骨的故事,
一直不很明白。
但這一刻,
我忽然知道了。
他殘暴的父親羞辱了他,
但是他不能羞辱給予他生命的那個男人。
於是,
他選擇將身體還給他,
一刀一剮,
一寸寸,
將所有的骨與肉交還給那個給他生命的男人。
這樣之後,
他才能以平等的姿態站在父親的面前,
為他所受的羞辱討還公道。
一個孩子沒有做作業,
可以有很多方法説明他糾正這個錯誤。
為什麼要當著那麼多陌生人的面,
羞辱這個孩子呢?我不知道這個阿婆是怎麼想的,
也許,
她滿以為自己是正確的,
她正在嚴格地管教著自己的孫子,
她在行使她的“教育權”。
可我只想說,
我的阿婆沒有打過我,
沒有羞辱過我,
她只是無私地給予我愛,
我沒有因此而變壞,
我很好,
我很善良。
我知道我的好和善良不是被巴掌打出來的,
那是因為我的親人愛我,
我也愛他們,
所以我愛這個世界,
我因為愛而充實快樂。
可是,
這個阿婆在幹什麼,
她用響亮的巴掌扇去孩子的自尊自愛,
她究竟想讓這個孩子學到什麼?
這篇文章給了閑雲很多震撼,
其實類似的事情生活中經常可見,
父母因為孩子的不聽話而氣急敗壞,
口不擇言,
甚而當眾大打出手。
也許有些父母是想通過這樣的行為向公眾表示,
自己是個知書識禮的好家長,
同時也希望公眾的威懾力讓孩子妥協。
可是,
他們忽略了一點,
孩子再小,
也是有自尊心的,
而一旦自尊受損,
將在他以後的人生中都留下難以磨滅的傷害。
作為家長,
我們要知道,
孩子的每一個行為都是有原因的。
也許這些原因在成人看來是微不足道的,
但在孩子的眼裡那是很嚴重的事情,
這是由
孩子的心理生理年齡特點所決定的。
不瞭解原因當眾批評孩子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使問題變得更糟,
使他產生逆反抵觸情緒,
使教育很難繼續下去。
當孩子出現錯誤的時候,
要試著理解他,
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
我們可以先聽聽他的想法,
幫助他分析問題從而逐漸學會解決問題。
比如可以試試用眼神、手勢等進行暗示;或者用冷處理讓孩子自己去調解,
等事後再找孩子談;還可以把他帶到避開人的地方問明原因再進行教育。
英國教育家洛克曾說過:“父母不宣揚子女的過錯,
則子女對自己的名譽就愈看重,
他們覺得自己是有名譽的人,
因而更會小心地去維持別人對自己的好評;若是你當眾宣佈他們的過失,
使其無地自容,
他們便會失望,
而制裁他們的工具也就沒有了,
他們愈覺得自己的名譽已經受了打擊,
則他們設法維持別人的好評的心思也就愈加淡薄。
”就是這樣,
孩子的心靈就像一株幼苗,
需要小心的呵護,
父母批評孩子時,
一定要注意環境場合,
切忌當眾,
特別是用一些貶低、羞辱的言語或動作,
這會傷害孩子的自尊。
尊重孩子,
保護他的面子,
這對孩子的成長極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