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心腦血管病的直接影響因素

高血壓與腦血管病密切相關

高血壓是卒中最關鍵的危險因素, Donnan等人進行的研究顯示, 隨著血壓的升高, 卒中的發病率顯著增加。
JNC7中亦指出, 降低血壓可使卒中發生率降低35%~40%, 心肌梗死發生率降低20%~25%, 心衰發生率降低50%, 可見, 降壓為卒中帶來的益處超過對心肌梗死的預防。 因此, 在卒中的預防中應把控制高血壓放在首位。

降壓治療對所有類型卒中的預防都是有效的, 如表1所示。 患者的血壓越高, 降壓治療的效果越好。

動脈粥樣硬化是高血壓通向腦血管病的橋樑

高血壓主要通過損傷內皮細胞, 產生和加速動脈粥樣硬化,

從而增加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病危險。 因此, 神經科醫生應重視動脈粥樣硬化, 若證實患者存在動脈硬化, 應加強對其缺血性腦血管病的一級預防或二級預防。

天壇醫院的一項研究顯示, ApoA1、年齡、糖尿病和高血壓是頸動脈粥樣硬化很重要的危險因素, 可見高血壓與動脈粥樣硬化緊密相連。

動脈粥樣硬化的檢測方法

頸動脈的位置較表淺, 常作為全身動脈硬化的視窗, 而且研究已證實, 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腦血管病間有直接關係。 檢查頸動脈粥樣硬化常用的無創方法包括超聲、MRI和CT。 但MRI、CT與超聲相比, 只能發現管腔狹窄, 不能發現頸動脈的早期增厚和斑塊形成, 因此超聲是臨床上更常用的檢查方法。

神經科醫生能從ELSA研究中學到什麼?

ELSA研究是一項在歐洲7個國家進行、為期4年的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 共納入2334例高血壓患者, 隨機分入拉西地平組和阿替洛爾組, 觀察兩組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程度。 結果顯示, 拉西地平組IMT的進展更緩慢(圖1), 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進展或消退效果也更好。 雖然拉西地平對頸總動脈和頸動脈分叉處均有顯著療效, 但對頸動脈分叉處的效果優於頸總動脈, 進一步證實了拉西地平的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