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患者在蛋白攝入量上應根據患者自身蛋白缺乏程度及病情而定, 而不可一味的高蛋白飲食或限制蛋白的攝入都是不合理的表現, 可以說不同病情程度對蛋白的需求量也不同, 如因血漿低蛋白而引起的肝腹水, 在蛋白的攝入上應適當增加其攝入量, 以協助糾正低蛋白血症, 進而緩解症狀;若出現肝昏迷前兆或肝功能嚴重受損時, 在蛋白的攝入上應嚴格把握, 以免誘發或加重病情的惡化程度, 因此蛋白的攝入量應分情況具體而定。
此外, 肝硬化患者若沒有明顯異常症狀, 注意適量優質蛋白攝入對促進肝細胞的修復與再生、免疫力的提高都是很有益的;而若攝入過量且伴有肝功的嚴重受損,
肝硬化患者高蛋白攝入量的把握很重要, 視病情而定蛋白的適宜量, 對充分發揮其積極有利一面並避免不利影響是很有成效的。
有相當多的慢性肝炎患者一旦查出得了肝硬化, 就會覺得等於被判了死刑。 其實, 這種說法並不科學。
隨著醫療科學技術的發展, 一些頑固性疾病最終將被人們所認識並制服。
肝硬化是否可以治療其實與所採用的治療方法有很大關係, 不能一概而論。 儘管醫學上將肝硬化、肝腹水視為最棘手而不易治療的重病, 但是由於肝的再生能力很強, 只要通過及時正確的治療, 還是有望讓肝硬化、肝腹水逆轉的, 尤其是從慢性肝炎慢慢發展成為肝纖維化、肝硬化的, 逆轉的可能性更大。
專家強調, 所謂合理正確的治療方法, 關鍵就在於是否辨證整體治療和合理用藥。 一般來說, 治療肝硬化應該考慮以下六個方面:能否減輕肝組織炎症壞死及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