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要有尺度

所有的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的成績能夠出眾, 將來能夠上大學, 有所成就的有之;期望孩子體格健壯, 將其培養成體育健兒, 將來能夠破世界記錄, 拿世界冠軍的有之;期望孩子有經營頭腦, 將來可以掙大錢的有之;期望孩子能夠快快樂樂、平平安安度過一生的有之……總而言之, 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會希望孩子有能力, 有本事, 在未來的日子裡能夠好好地生活, 一定要比父輩們生活得更好。 多數情況下, 父母的殷殷期望會化作孩子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動力;而有的時候, 父母過高的期望會給孩子造成沉重的壓力和負擔。

由於幾千年文化傳統的積澱, “望子成龍”、“盼女成風”已成為家長們的普遍心態。 然而現實總會與人們的期望有很大的差距。 所以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是有一定講究的, 要把握好對孩子的期望。

(1)對孩子的期望可以是多方位的, 不要只著眼于孩子的智慧與成績。 以孩子智慧的高低和學業成績的好壞作為衡量孩子是否成功、將來是否有前途的重要標準是現代社會的流行病。 事實上, 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是有許多評價標準的。

(2)期望應符合孩子的能力與愛好。 家長往往從自己的好惡、自我期望出發形成對孩子的期望, 為孩子描繪未來的宏圖。 更有甚者, 有些家長會出現對孩子期望的攀比心埋。

如此, 家長的期望往往就會脫離孩子的實際能力, 甚至完全不切合孩子的實際, 也往往會事與願違。

愛迪生小的時候曾經被老師稱為最“笨”的學生, 但是愛迪生的媽媽卻不以為然, 相反, 媽媽認為老師當面罵學生“笨”恰恰說明了老師自己很無能。 她把愛迪生接回家, 依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對愛迪生進行各方面的教育, 在教育愛迪生的過程中, 媽媽總是千方百計地鼓勵愛迪生做各種各樣的實驗, 在實驗中讓其感受真理和科學的魅力。 愛迪生後來能夠成為世界聞名的大發明家與其母親的教育和恰當地應用期望效應密不可分。

父母的期望應當與子女的實際情況相適應, 所以家長在對孩子有所。 期望之時, 不妨從長期的生活中總結出孩子的智慧特點、興趣愛好及個性特徵。

其實這個時候, 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分析, 給予孩子充分的發言權, 讓孩子自己說出自己的願望, 父母也可以從旁邊幫孩子分析優勢在哪裡, 不足之處又有哪些。 成績並不能代表孩子的實際能力, 任何成功不僅僅需要相應的智力水準和專業知識, 還需要具備相當水準的其他非智力因素。

${FDPageBreak}

值得注意的一點就是, 父母要以孩子的自身特性為參照, 不要以其他孩子的特長為出發點來期望自己的孩子, 更不要以周圍人的喜好和期望做參照。

(3)適度表達, 激發孩子的鬥志。 父母要將期望轉變為現實, 期望, 不僅僅是讓孩子知道, 不是放在嘴邊上說說就可以的, 要讓孩子把父母的期望轉化為發展自身的內在動力。

如今的孩子生活在資訊大爆炸的時代, 又多是獨生子女。 所以, 他們生來就被置於五彩繽紛的世界裡, 享受著成人給予的關愛。 孩子生存在這樣的環境裡, 就會無意識地養成被動的習慣, 習慣于父母給予, 習慣于等待父母的資訊和指令。 如此一來, 孩子真正源自於內心的需求與動機則顯得相當缺乏, 長久如此, 孩子就會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

同樣, 如果父母一味喋喋不休地表達自己的期望, 孩子只能被動地接受父母的願望, 被動地去做自己的事情。 事實上, 孩子可能會陷入兩種極端, 一是孩子人云亦云地盲曰聽從卻沒有實質性的鬥志;二是對什麼都很無所謂, 父母期望孩子這樣,

可孩子偏要那樣, 與父母反其道而行之, 形成“你越是要我這樣, 我越是要那樣”的強烈逆反心理。 孩子第一次聽父母講理想的話, 可能會鬥志勃發, 而第十次孩子可能已經聽不進去了。 在一個適宜的時間與場合與孩子一起探討學業, 啟發孩子的人生理想, 這樣的效果要遠遠勝過一日十次的重複。

所以說, 父母應該留給孩子更多的空間, 包括日常的生活料理, 減少對孩子的包辦, 多讓孩子自己判斷、選擇, 並教育孩子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 因為孩子終究要學會過自己的生活, 承擔各種各樣的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 “外因要通過內因來起作用”, 教育孩子也是這個道理。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