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心思很難猜, 有時明明顯得很開心, 突然間他的感情會來個180度的轉彎, 弄得父母也不知所措, 問他, 他也不說, 可不知道原因, 如何幫他解決問題呢?
其實, 孩子不和父母說心裡話是有多種因素造成的, 根據以下案例, 父母可以分析一下, 我的孩子屬於其中哪一類情況。
案例一
月月學說話挺早, 不到1歲時就會叫爸爸媽媽, 現在兩歲多了, 說話能力有了很大進步, 能和父母簡單地交流。 可月月總是吐字不清, 爸爸媽媽常常是連 蒙帶猜還難以正確地理解她要表達的意思。 月月發現父母錯會了自己的意思,
分析:
由於年齡的關係, 寶寶語言能力不強, 看到和聽到的一切往往由於表述粗疏、斷續、不完整、無重點, 做不到準確詳盡、清楚明白, 對於思想、情感這一 類抽象事物的表達, 對寶寶來說則更為困難。 另外, 父母要聽懂這類語言表述和很困難, 對孩子的提問也是回答得“驢唇不對馬嘴”, 讓幼兒經常感到“茶壺煮餃子, 肚裡有, 就是倒(道)不出”。 久而久之, 寶寶就容易回避語言表述, 轉而用行動流露自己的意願。
案例二
奇奇快3歲了, 在家他能說會道,
分析:
對幼兒來說, 他所面對的是一個未知的世界。 新的環境, 陌生的人, 初次接觸的事物都可能讓寶寶擔心害怕。 而拒絕交流就是寶寶本能的自我保護行為。 另外, 也有些寡言的寶寶的性格孤僻, 不善於和人來往交際, 與他的自卑心理有關。
案例三
佳佳曾經整天小嘴不停, 追著大人說這說那。 但由於爸爸媽媽勞碌了一天,
分析:
在許多家庭中, 這樣的畫面是極為普遍的:父母整天喋喋不休地嘮叨, 叫寶寶要這樣不要那樣, 說得口乾舌燥, 而寶寶說點什麼時, 常常被父母打斷或糾 正, 或者說了半天, 父母置若罔聞, 甚至不耐煩地要求寶寶閉嘴。 自己的發言總不被注意, 不受重視, 寶寶還會有表達的願望麼?因此, 更多時候, 寶寶不願講話的 根源在於父母。
${FDPageBreak}
案例四
牛牛從幼稚園回到家, 興沖沖地告訴媽媽:“今天我把徐子晨的圖畫紙給撕了。 ”還沒容他往下說, 媽媽已經板起臉來:“你怎麼那麼淘氣呀!告訴你多少次, 不許弄壞人家的東西, 怎麼就是記不住呢!”對於母親劈頭蓋臉的訓斥, 牛牛蒙了, 本來他還想讓媽媽知道:那是幼稚園在玩撕紙遊戲, 看誰能用紙撕出好看的形狀, 徐子晨不會做, 牛牛是在幫他, 而且, 老師還表揚了牛牛呢!這下, 牛牛想:以後再也不和媽媽講幼稚園的事了。
分析:
一些父母可能會迷惑不解:我對寶寶挺關心, 也隨時不忘和寶寶溝通, 為什麼還是聽不到寶寶的心裡話?那就要看看寶寶告訴你心裡話時, 你是怎樣對待他的了。 如果你對孩子的想法,
這些場景在生活中再普通不過了, 但其中和孩子交流的細節往往都是父母容易忽略的。 其實, 寶寶的心裡話不和父母說, 那該和誰說呢?關鍵在於父母如何引導孩子說。
1、創造時機
父母要養成和寶寶交談的好習慣, 但要注意選擇談話的時機, 最好是輕鬆些, 隨意些, 自然而然地進行交流。 如在幼稚園接送的途中, 一家人吃飯的時 候, 外出遊玩的過程中等等。 另外, 父母切忌擺出一副居高臨下、正襟危坐的架勢, 給寶寶造成談話的心理壓力, 也儘量不要在寶寶情緒不穩定時硬逼他和你交心。
2、耐心傾聽
寶寶一旦流露出要和父母交流的願望,父母應當表現出專注和興趣,並且不論寶寶的表述水準如何,都耐心傾聽,不要以忙碌為藉口,不給寶寶說話的時間,也不要越俎代庖,自以為是地替寶寶說出要說的話。一定要聽他把話說完,再下結論也不遲。
3、巧妙誘導
寶寶的話有時會讓人聽不明白,有時話還沒說完就停止了,好像故意在吊人胃口一般,讓人聽得十分著急,這時,父母不該光是被動的聽,在適當的時候可反問他一些小問題,幫助寶寶順利地表達清楚。
4、理解尊重
寶寶的話可能會令你氣憤,讓你難過,也可能會使你覺得荒謬可笑,即便如此,父母也要克制自己的情緒,保持冷靜,尊重寶寶的發言權,表揚寶寶的誠實,然後,再幫他認識他的不足和錯誤的想法。
5、答疑解難
寶寶說心裡話時,往往是遇到了疑惑和困難,他們熱切地希望瞭解他人的看法,更期盼得到有效地幫助,如果這些願望得到了滿足,寶寶就會樂於主動地袒露心聲。
愛心小貼士:寶寶“心裡有話”的幾個信號
哭泣:哭是寶寶減輕心理抑鬱的一種自然方式,但細心的父母應該透過寶寶的眼淚察覺:寶寶的情緒上有壓力了,應該瞭解一下原因。
耍賴:當寶寶磨纏不休,耍蠻犯賴,父母不要簡單的理解為是寶寶在耍混,很可能他是通過這種手段告訴父母:我想讓你們知道點什麼。
打鬧:寶寶語言能力有限,當內心的想法無法讓人瞭解時,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有可能引發一些攻擊性的行為。
撒謊:寶寶撒謊騙人最讓父母氣惱,可這種行為恰恰說明了寶寶沒有和你坦誠地交流,他心裡真實的想法還沒有表達出來呢。
不安:按照正常的天性,活潑無憂應該是寶寶的常態,如果寶寶表現得憂慮不安,焦躁抑鬱,那麼一定是有什麼困擾著他的事需要吐露了。
早教:三歲前情感溝通比智力培養更重要
現在很多青少年表現出“情感冷漠”,其實和早年“愛的缺乏”有關。專家提醒:如果想讓三歲以前孩子的大腦健康發育,就需要對其進行“愛的刺激”,家庭與朋友的關愛對孩子發育來說是最迫切的需要。
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候,往往只顧自己“暢所欲言”,這其實是在堵塞孩子的耳朵或讓他們閉嘴,發展下去就會演變成為最常見的錯誤——說教。孩子也有渴望交流的願望,他們也希望自己的話能被好好傾聽。
選擇互動溝通——給孩子聰明的頭腦
我們都已經知道,胎兒雖然居住在媽媽的身體裡,卻能通過和媽媽的天然聯結獲得非常多的資訊和情緒。
2、耐心傾聽
寶寶一旦流露出要和父母交流的願望,父母應當表現出專注和興趣,並且不論寶寶的表述水準如何,都耐心傾聽,不要以忙碌為藉口,不給寶寶說話的時間,也不要越俎代庖,自以為是地替寶寶說出要說的話。一定要聽他把話說完,再下結論也不遲。
3、巧妙誘導
寶寶的話有時會讓人聽不明白,有時話還沒說完就停止了,好像故意在吊人胃口一般,讓人聽得十分著急,這時,父母不該光是被動的聽,在適當的時候可反問他一些小問題,幫助寶寶順利地表達清楚。
4、理解尊重
寶寶的話可能會令你氣憤,讓你難過,也可能會使你覺得荒謬可笑,即便如此,父母也要克制自己的情緒,保持冷靜,尊重寶寶的發言權,表揚寶寶的誠實,然後,再幫他認識他的不足和錯誤的想法。
5、答疑解難
寶寶說心裡話時,往往是遇到了疑惑和困難,他們熱切地希望瞭解他人的看法,更期盼得到有效地幫助,如果這些願望得到了滿足,寶寶就會樂於主動地袒露心聲。
愛心小貼士:寶寶“心裡有話”的幾個信號
哭泣:哭是寶寶減輕心理抑鬱的一種自然方式,但細心的父母應該透過寶寶的眼淚察覺:寶寶的情緒上有壓力了,應該瞭解一下原因。
耍賴:當寶寶磨纏不休,耍蠻犯賴,父母不要簡單的理解為是寶寶在耍混,很可能他是通過這種手段告訴父母:我想讓你們知道點什麼。
打鬧:寶寶語言能力有限,當內心的想法無法讓人瞭解時,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有可能引發一些攻擊性的行為。
撒謊:寶寶撒謊騙人最讓父母氣惱,可這種行為恰恰說明了寶寶沒有和你坦誠地交流,他心裡真實的想法還沒有表達出來呢。
不安:按照正常的天性,活潑無憂應該是寶寶的常態,如果寶寶表現得憂慮不安,焦躁抑鬱,那麼一定是有什麼困擾著他的事需要吐露了。
早教:三歲前情感溝通比智力培養更重要
現在很多青少年表現出“情感冷漠”,其實和早年“愛的缺乏”有關。專家提醒:如果想讓三歲以前孩子的大腦健康發育,就需要對其進行“愛的刺激”,家庭與朋友的關愛對孩子發育來說是最迫切的需要。
親子溝通“心有靈犀”三大竅門
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候,往往只顧自己“暢所欲言”,這其實是在堵塞孩子的耳朵或讓他們閉嘴,發展下去就會演變成為最常見的錯誤——說教。孩子也有渴望交流的願望,他們也希望自己的話能被好好傾聽。
選擇互動溝通——給孩子聰明的頭腦
我們都已經知道,胎兒雖然居住在媽媽的身體裡,卻能通過和媽媽的天然聯結獲得非常多的資訊和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