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兒科>正文

孩子沒有責任心是誰的錯

某次家庭教育講座, 一位媽媽無奈地對我說:“朱老師, 我家妞妞怎麼那麼沒有責任心啊?從來都不會自己收拾玩具。 你說, 她長大了要是一直這樣, 可怎麼辦啊?”妞妞媽媽話音剛落, 現場的家長們紛紛點頭, 一個個著急地問我有什麼好方法?

於是, 我先將問題拋給了在座的家長。 “如果你家孩子不願意收拾玩具, 你會怎麼辦?”

一位爸爸說:“我會先好好跟他說道理, 如果他不聽, 我就會嚴肅地批評他。 ”

一位媽媽立刻回應:“沒有用的, 道理我說過, 批評我也試過, 我家寶寶都不理的。 ”我隨即問:“那後來怎麼辦啦?”“還能怎麼辦?只好我收拾唄。

妞妞媽媽好似找到了知音, 忙附和說:“是啊, 是啊, 我也是這樣的。 總不能讓家裡一直亂著吧。 ”

突然一位爸爸站起來說:“你們這樣怎麼行。 ”

“那你說怎麼辦呢?”兩位媽媽異口同聲。

“我這個人沒什麼耐心的, 我家女兒要是這麼不聽話, 我肯定會罵她的, 她在我面前從來不敢的。 ”

……

看到這裡的爸爸媽媽, 如果是你, 你會怎麼辦?除了講道理、批評、責駡, 無奈地自己收拾, 或者是老人、阿姨收拾以外, 你還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嗎?

如果暫時想不到, 我接下去寫的內容也許能説明你。

${FDPageBreak}

首先, 我要說, 在培養孩子責任心的大部分案例中, 孩子沒有責任心, 往往不是孩子的問題, 而是家長的教育出了問題。

1.帶有強烈情緒的責駡

在父母的責駡中,

孩子關注更多的不是自己的行為, 而是爸媽的情緒。 這樣的方式往往會讓孩子變得膽小、懦弱, 對自己沒有信心, 從而不相信自己有負責任的能力。

2.無奈地收拾殘局

有時面對孩子的耍賴父母變得心軟, 或者看到孩子總做不到自己期望的結果, 就開始放棄教育自己代辦, 這樣的消極教育會讓孩子每當遇到需要負責任的時候就會耍賴, 或者失去自信, 不願對自己負責。

3.一貫代辦, 全權處理

當父母或者爺爺奶奶、阿姨大包大攬地全權處理孩子的一切時, 就會養成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負責任的習慣。

4.講大道理

教育孩子, 我們提倡講道理, 但是如果只講道理, 會讓孩子也陷在道理裡而不知如何控制自己的行為,

這樣, 就會讓孩子感到自己很笨, 什麼都做不好, 從而喪失信心, 阻礙責任心的建立。

${FDPageBreak}

當我們認識到了阻礙孩子責任心培養的因素後, 試著通過以下的方法改變一下我們的教育方式。

1.樹立父母的榜樣作用

“印刻效應”告訴我們, 人在幼年時期, 父母與環境對身心產生的影響遠比我們想像的要深。 而父母的行為更是比他們的言語更有說服力。 假使父母嘴上說, 責任心很重要, 但他們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不負責任, 那麼孩子習得的就是父母的行為而非言語。

我一直跟所有我認識的爸爸媽媽強調一句話:說到做到。 這其實也是我們對自己負責任的表現。

${FDPageBreak}

2.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並及時肯定

心理學研究表明, 積極參與家務勞動的孩子, 在責任心上明顯優於其他孩子, 而且因為對家庭作出了貢獻, 孩子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有力量的, 於是自信心也會普遍提高。

因此, 我們可以為孩子創造很多小機會, 當然一定是符合他們年齡特點的, 如果要求太高, 孩子會因為達不到而感到挫折, 從而打擊他們參與的積極性。

同時, 在孩子完成後一定要及時肯定、表揚, 不要覺得這是孩子本就該做的。 這是孩子最初行為的動力。 孩子在沒有形成正確的自我認識之前, 需要成人的正面評價説明他們逐漸形成良好的自我認識。

另外, 我們要重視過程而非結果, 孩子參與、負責任的意願一定要及時得到成人的關注與認可。

${FDPageBreak}

3.給予孩子幫助與引導

孩子的行為能力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成長的, 而且也是需要用心培養的。 有時, 孩子會因為不知道怎麼做而放棄。 這時的他們需要我們耐心地陪伴, 需要我們情緒上的支援, 並且需要成人的一些提醒與幫助。 從最初的陪伴到最後能獨立完成, 我們及時的肯定與引導, 對孩子來說是彌足珍貴的。

4.讓孩子為自己的過失行為負責

很多爸媽在孩子出現過失行為時, 內心焦慮, 不自覺地會把孩子成長中的小錯誤放大, 擔心孩子今後的品質會有問題。 其實, 這是大可不必的。 批評只能讓孩子認為自己不好, 降低自信心;而“貼標籤”更會讓孩子內心留下陰影。

合適的做法是:把孩子出現的過失當作是成長中的小插曲, 同時讓孩子承擔起相應的責任,用事先與孩子約定好的小懲罰讓孩子明白這是不應該的,是要承擔責任的。另外,在孩子有進步時,一定要及時發現與肯定。

${FDPageBreak}

5.通過講故事、做遊戲等方式讓孩子明確自己的責任

有時道理在孩子心中顯得過於深奧,他們未必能明白,我們應該用講故事、做遊戲這樣隱喻的方式,因為更符合孩子的接受能力。此時的引導也是尤其重要的,我們看來淺顯易懂的道理,對孩子就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去引導,在孩子沒有明白之前,一定要耐心地等待與解釋。

現在,我們再次回到案例中提到的問題:“孩子不收拾自己的玩具該怎麼辦?”建議爸媽們:

1. 和孩子一起以“玩”的形式收拾玩具,讓孩子首先感受到收拾玩具的快樂。在孩子開心的時候及時詢問孩子:“收拾玩具開心嗎?”同時告訴孩子開心的原因是因為自己把玩具收拾好了,獲得了勞動的成果,所以開心。

2. 當孩子鬧脾氣,不收拾玩具時,先給孩子2分鐘的冷靜時間,等孩子情緒過了後,告訴他,如果不收拾好玩具,玩具散落一地很容易被損壞或者弄髒,那麼,以後就沒有玩具了,這樣,讓孩子明白自己的東西要懂得愛護,收拾玩具是自己的責任。

3. 如果孩子確實不知道該怎麼收拾時,我們應該在旁邊加以引導,用提醒的方式告訴孩子,比如:“寶貝,你看,如果把玩具狗橫著放或許比豎著放好?”讓孩子嘗試用多種方式來放好玩具,可以增強孩子的興趣,還可鍛煉孩子的空間感。

4. 如果孩子執意按照自己“不好”的方法來歸放,我們可以先尊重孩子的選擇,當收拾到最後,出現有些玩具還不能放進去的情況時,爸媽可以說,“寶貝,你要不看看我的方法?”如果孩子不肯聽的話,我們也不用著急,索性就讓玩具堆在旁邊,第二天再收拾,你可以跟孩子說,“寶貝,那這樣吧,要不明天看看媽媽的方法,你給個評價?”這樣,明天和孩子一起收拾,不僅讓孩子懂得自己事自己做,而且還會讓孩子在收拾玩具中學會思考。

同時讓孩子承擔起相應的責任,用事先與孩子約定好的小懲罰讓孩子明白這是不應該的,是要承擔責任的。另外,在孩子有進步時,一定要及時發現與肯定。

${FDPageBreak}

5.通過講故事、做遊戲等方式讓孩子明確自己的責任

有時道理在孩子心中顯得過於深奧,他們未必能明白,我們應該用講故事、做遊戲這樣隱喻的方式,因為更符合孩子的接受能力。此時的引導也是尤其重要的,我們看來淺顯易懂的道理,對孩子就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去引導,在孩子沒有明白之前,一定要耐心地等待與解釋。

現在,我們再次回到案例中提到的問題:“孩子不收拾自己的玩具該怎麼辦?”建議爸媽們:

1. 和孩子一起以“玩”的形式收拾玩具,讓孩子首先感受到收拾玩具的快樂。在孩子開心的時候及時詢問孩子:“收拾玩具開心嗎?”同時告訴孩子開心的原因是因為自己把玩具收拾好了,獲得了勞動的成果,所以開心。

2. 當孩子鬧脾氣,不收拾玩具時,先給孩子2分鐘的冷靜時間,等孩子情緒過了後,告訴他,如果不收拾好玩具,玩具散落一地很容易被損壞或者弄髒,那麼,以後就沒有玩具了,這樣,讓孩子明白自己的東西要懂得愛護,收拾玩具是自己的責任。

3. 如果孩子確實不知道該怎麼收拾時,我們應該在旁邊加以引導,用提醒的方式告訴孩子,比如:“寶貝,你看,如果把玩具狗橫著放或許比豎著放好?”讓孩子嘗試用多種方式來放好玩具,可以增強孩子的興趣,還可鍛煉孩子的空間感。

4. 如果孩子執意按照自己“不好”的方法來歸放,我們可以先尊重孩子的選擇,當收拾到最後,出現有些玩具還不能放進去的情況時,爸媽可以說,“寶貝,你要不看看我的方法?”如果孩子不肯聽的話,我們也不用著急,索性就讓玩具堆在旁邊,第二天再收拾,你可以跟孩子說,“寶貝,那這樣吧,要不明天看看媽媽的方法,你給個評價?”這樣,明天和孩子一起收拾,不僅讓孩子懂得自己事自己做,而且還會讓孩子在收拾玩具中學會思考。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