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腫瘤科>正文

大腸癌發生肝轉移怎麼檢查?

據文獻報導, 在大腸癌向遠處轉移的過程中, 有18%~83%的患者會發生肝轉移。 而當患者被確診為大腸癌時, 已有20%~40%的人發生了肝轉移。 在死于大腸癌的患者中有60%~70%的人有肝轉移病灶。 一般來說, 大腸癌發生肝轉移的患者若不經任何治療, 平均生存期限僅為6~10個月;相反, 如對肝轉移病灶進行手術切除, 患者5年的生存率可達30%~50%, 甚至還可獲得痊癒的機會。 而大腸癌肝轉移術後的患者, 經再次手術切除復發的肝轉移病灶, 其5年的生存率為30%, 手術效果並不次於首次手術治療的效果。 因此, 大腸癌患者應積極控制病情,

避免發生肝轉移, 一旦發生肝轉移要儘早進行手術治療, 以提高生存率。

在臨床上, 大腸癌發生肝轉移的途徑主要有血行轉移、淋巴轉移、腹腔種植和局部浸潤4種方式, 其中以血行轉移最為多見。 那麼, 大腸癌患者確定肝轉移的方法有哪些呢?

1.一旦被確診大腸癌為原發病灶, 患者應進行B超和CT檢查, 必要時還可經內鏡鼻膽管抽取膽汁作癌胚抗原(CEA)檢查。

①術前、術中及術後進行B超檢查是大腸癌患者應用最廣泛, 且無損傷的一種診斷方法。 對於病灶直徑大於2.0釐米的肝轉移患者, 這種檢查方法可使95%~98%的人得到確診。 值得注意的是, 術中運用B超檢查比較適宜於有隱匿性腫瘤的患者, 而對於病灶直徑小於1釐米的患者診斷率卻不高。

②術前及術後進行CT檢查, 已被廣泛應用於大腸癌肝轉移的診斷上。 目前臨床上患者在進行CT檢查時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平掃、普通增強、大劑量增強、動脈造影下CT掃描, 以及門靜脈造影下CT掃描等。 一般來說, CT檢查比較適宜於病灶直徑小於2.0釐米的肝轉移患者, 而對於直徑小於1.0釐米的病灶檢出率卻不高。

③通過癌胚抗原檢查可使36%的大腸癌患者得到確診, 而術後通過癌胚抗原檢查, 對診斷患者是否發生肝轉移癌更有意義。 研究表明, 通過這種方法做出的診斷要比通過影像學及臨床檢查的方法早6~8個月。

2.術中用手觸摸肝臟, 並結合術中B超檢測。

3.大腸癌術後或肝轉移病灶切除術後患者要定期進行癌胚抗原、B超、γ-谷氨酸轉肽酶和鹼性磷酸酶(AKP)等專案的檢查。

患者一般在術後第1年要每3個月檢查1次;第2年要每4~5個月檢查1次;第3年要每6個月檢查1次;3年以後可每年檢查1次。 在檢查中若發現有肝轉移的徵兆, 患者應及時進行門靜脈造影下CT掃描。

在臨床上, 由於人們普遍認為大腸癌發生肝轉移後的治癒率非常小, 所以多數患者往往會放棄治療。 但目前醫學專家針對大腸癌肝轉移患者具有“良好”的生物學特性, 以及極少合併肝硬化的特點, 在治療上已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其中手術治療是該病患者惟一首選的方法。 除了肝內有淋巴結轉移、不能切除的肝以外轉移病灶或肝轉移病灶個數在4個以上者, 大多數患者均可做肝切除手術。 綜合國內外文獻分析,

手術後患者的預後情況大致如下:

①單發肝轉移病灶切除後患者5年的生存率為30%, 多發肝轉移病灶切除後患者5年的生存率為13%;

②轉移病灶直徑小於5釐米者, 其術後5年的生存率為27%, 大於5釐米者其術後5年的生存率為7.5%;

③在大腸癌手術中被發現有肝轉移而一併將轉移病灶切除的患者, 其術後5年的生存率為21%;

④採取肝葉切除、肝段切除及肝楔形切除的患者, 其術後5年的生存率分別為13%、21%和24%。 雖然手術治療是大腸癌肝轉移患者的主要治療手段, 但患者仍然不能忽略其它的綜合治療, 尤其對於不能進行手術治療的患者, 合理地採取冷凍、無水酒精注射, 熱療後瘤體內注射或肝動脈栓塞化療等方法進行治療, 對改善其生活品質和提高生存期均有一定的效果。

此外, 由於大腸癌肝轉移患者在術後仍有復發的可能, 受累的部位也以肝臟為主。 所以, 一旦發生這種情況, 患者可再次選用手術切除的方法。 因為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仍可延長患者的生命。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