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心理年齡成“要件”

“大男孩, 現年26歲, 心理年齡35歲, 重點大學畢業, 大型國企工作, 欲尋終身伴侶。 ”日前, 記者採訪發現, 時尚的年輕人徵婚中強調“心理年齡”, 以證明自己成熟程度, 出現在有的公益紅娘會場和婚姻介紹所的資訊裡。
31歲的張女士在徵婚廣告中, 寫出心理年齡23歲左右, 她告訴記者, 歲數是“自測”出來的, 目前網路上很流行這種遊戲, 受80後適婚者和90後學生的青睞。 記者上網搜索“心理年齡測試”字樣, 查詢到40多萬條資訊, 打開連結頁面多是線上答題遊戲, 根據得分有相應的心理年齡和分析, 不少交友徵婚論壇上也常見公佈心理年齡的帖子。

採訪中, 有男性希望女方心理年齡比實際年齡最好稍小一點, 這樣可保持相處中心態年輕, 給人安全感。 年輕女性則認為, 伴侶的心理年齡與自己相近或稍大些, 婚後能更多的謙讓和包容, 還有些大齡青年或離異者, 將心理年齡說小, 想吸引年輕異性為伴, 所以出現了自改心理年齡大小的現象。
對此, 心理學教授高源介紹, 這說明如今年輕人開始重視心理成熟問題, 關注心理年齡反映出人們對婚姻擇偶的觀念在進步, 伴侶的心理健康是婚姻和家庭和諧的保障, 心理健康的一條衡量標準就是看生理年齡與心理年齡是否相符, 差距過大表明不健康。 其實, 心理年齡代表一個人心理成熟程度,
它的大小即心理成熟度與性格、閱歷、知識層次和社會觀有關, 不能只憑數字判斷對方是否成熟。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