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 “國學熱”持續升溫, 以《論語》為代表的國學經典逐漸進入尋常百姓家。 一項網路調查顯示, 80.5%的人表示“國學能豐富精神世界”, 甚至還有32.5%的人表示學國學有益工作。
“修己以敬”。 《論語·憲問第十四》中, “子路問君子”, 孔子回答了三句話。 第一句便是“修養自己, 保持嚴肅恭敬的態度。 ”根據積極心理學的觀點, 要想達到這種心態, 首先要“修心”, 讓自己擁有體驗幸福的能力。 想像一下, 一個每天抱怨的人, 只能看到沒有得到的, 內心永遠貧瘠, 不能體驗到幸福快樂, 更無從“修己”。
“修己以安人”。 這是孔子的第二句回答,
“修己以安百姓”。 “修養自己, 使所有百姓都安樂。 ”也許有人會疑惑, 孔子一生並不得志, 經常陷入生活與事業窘境, 何以想到安百姓呢?積極心理學家認為, 生活過得怎麼樣, 取決於人們如何想問題, 如何看世界。 因此, 樂觀的心態是幸福感來源的保證。 生活中不缺少苦惱, 但是我們可以選擇是積極行動還是沉湎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