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味覺在半歲時發育比較敏感, 在這個時候, 如果他能夠接觸到很多食品, 長大以後一般不會偏食、挑食。 添加某種輔食時, 在母乳餵養之前, 讓他嘗一嘗這種輔食的味道, 並不給他吃, 如果母乳餵養後孩子沒有吃飽, 然後再給他吃輔食。 在母乳餵養之前, 孩子處於饑餓的狀態, 那時讓他嘗輔食的味道, 比較容易接受它的味道。
添加輔食徵兆:當孩子吃完母乳, 仍然覺得饑餓, 仍然哭鬧;只喂母乳, 孩子的身高體重增長不太好, 不能達到正常的速率。
蛋、穀類、肉、水果的意義
應該先給孩子添加蛋黃、穀類等(比如米粉、蛋黃,
有的媽媽在小孩2個多月時就讓他吃水果汁, 這也是可以的。 因為水果主要是補充一些維生素。 但是,
開始量是很小的
輔食添加應從一種到多種, 從少量到多量。 開始餵養輔食時, 量是非常少的。 比如在吃完母乳後, 喂一到兩勺米粉, 喂1/4個蛋黃, 或更少一些, 隨著孩子身體發育需要以及對某一種輔食適應了, 可能吃的會多一些。
年輕的媽媽一定要注意:不是第一次就要求孩子吃很多。 輔食添加的時間可以在母乳餵養之後, 也可以在母乳餵養的間歇添加。
一般小孩的胃容量只有幾十毫升,
多次、少量、現做
小孩剛開始添加輔食時, 量比較小, 所以在製作輔食的時候, 會有一些麻煩。 有時做一點, 孩子吃不完, 父母覺得每次做, 挺費事的(一天要添加兩、三次),
常見錯誤理念
顯富、溺愛、主觀
孩子進食, 不管是輔食添加還是母乳餵養, 目的是滿足孩子的身體需要, 能夠健康的成長。 調查發現, 有些父母餵養孩子的動機是家裡貧福的象徵。 愛孩子、關心孩子表現出對孩子過多的餵養, 把孩子餵養的比較胖, 這說明家裡比較富裕、經濟狀況比較好, 這些複雜、不太健康的動機, 容易餵養過度, 導致肥胖而引發一系列的問題。 不太正確的餵養方式可能會導致孩子的偏食、挑食。 更不應該把自己的喜好添加給孩子,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 可能對食物有一定的選擇, 喜歡的就買給孩子吃, 不喜歡的也就不做給孩子吃, 這是很錯誤的。
生理需要變成感情索取
在餵養的模式方面, 家裡一般就一個小孩, 吃飯時讓孩子感覺是非常重大的事情,幾個人追著喂孩子,小孩可以把吃飯的行為延伸為對其它東西的索取,比如,不讓看電視就不吃;而不是讓孩子明白吃飯是生理需要,肚子餓了,就應該吃。比較好的家庭,主張孩子在進食方面儘早獨立,他們把孩子的吃飯看做是正常的生理需要。國外有很多家庭是食物由父母來提供,孩子坐到餐桌上,他想吃什麼,吃多少,由他自己來決定,這樣對於孩子正常的生理調節起到更好的作用。因為父母覺得孩子餓了,就給他吃,事實上孩子並不一定餓,因為他需要的不多。
分頁導航
吃飯時讓孩子感覺是非常重大的事情,幾個人追著喂孩子,小孩可以把吃飯的行為延伸為對其它東西的索取,比如,不讓看電視就不吃;而不是讓孩子明白吃飯是生理需要,肚子餓了,就應該吃。比較好的家庭,主張孩子在進食方面儘早獨立,他們把孩子的吃飯看做是正常的生理需要。國外有很多家庭是食物由父母來提供,孩子坐到餐桌上,他想吃什麼,吃多少,由他自己來決定,這樣對於孩子正常的生理調節起到更好的作用。因為父母覺得孩子餓了,就給他吃,事實上孩子並不一定餓,因為他需要的不多。分頁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