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腕管綜合症

手部麻木痹痛可以由很多不同的原因引起, 其中一種常見的病症為「腕管綜合症」。

患者通常會感到手掌與手指處有痹痛針刺的感覺, 但局部的檢查一般都會找到壓痛點。 很多時痛會在夜欄人靜時或好夢正濃時最為明顯, 甚至會痛得令患者從酣睡中醒來, 然而如果患者把手掌及手指活動一會後, 痛楚又會平伏下來。 如是者反覆發作, 不但令患者睡眠大受影響, 精神萎靡, 工作效率亦會同樣下降。

因為患者大都是從手部操作工作為主, 當工作進行了一段時間後, 痹痛又會發作。 最典型的工作莫過於打字員或電腦操作員了。

因為他們都會長時間地用手敲打鍵盤, 同時手腕又會同樣長時間保持在同一伸屈的位置。 其他相關的工作例子還包括包裝工人, 維修人員等。 總之手部操作越多, 發病的機會就越大。 其實當情況嚴重時, 不但手部出現痹痛, 手掌的肌肉, 手掌的肌肉也會出現萎縮現象。 手部力量明顥下降, 動作也會變得比平時笨拙, 缺乏靈巧。 尤其以拇指所受的影響最為明顯。

這種痹痛和肌肉萎縮都是腕管綜合症的常見徵狀。 究其原因是處於手腕的一條神經線受到壓迫而出現問題。

要明瞭致病的制便要明白一下腕部或腕管的結構。 所謂腕管是指由手腕骨及其間軟組織所組成。 八塊手腕骨排列在底部,

頂部由一塊寬闊的韌帶所覆蓋, 於是整個組成便像是一個管道, 讓活動手指的肌腱, 手部的血管和神經通過, 從前臂伸延至手掌。

正由於腕管的底部(即手腕的手背方)是由堅固的腕骨組成, 而頂部又是結實的韌帶, 故此腕管內的空間便被固定下來, 擁有伸展或擴張。 當手部操作過多時, 亦即通過腕管的肌腱會不斷地在管內前後滑動, 久而久之便會產生慢性的磨擦性發炎, 繼而出現組織的肥厚及黏連, 自然就需要更多的空間。 但腕管內又缺乏空間的彈性, 於是乎便形成管內壓力增加, 壓力增加便繼而影響管內神經線的功能。 而其中的「正中神經」因位處中央位置, 受影響的機會亦最大。

手腕處所伸延到手掌的「正中神經」主要是負責手掌的感覺,

亦支配拇指肌肉的活動。 所以, 一旦它的功能出現阻障, 手掌便會有麻痹和疼痛的感覺, 肌肉力也會隨著肌肉萎縮而下降。

一般來說, 女性受影響的機會較男性為高, 發病率大概是三與一之比。 三、四十歲時發病率亦是最高, 大部份患者都是右手出問題。 當然亦有些患者是雙手同受影響, 大概與使用量有關。

治療

治療可分為保守治療手術治療。 在保守治療方面, 一般會先服抗發炎藥物。 若效果不理想亦可考慮局部微分量類固醇注射。

另方面亦可進行物理治療, 常用的方法計有超聲波和熱療, 目的是松解黏連和增加血液迴圈。

亦可以利用特製的護腕承托著手腕, 令手腕的活動減少或減輕它所承受的負荷。

少了負荷, 多了休息, 身體的自愈機制便自然啟動。 假以一段的時間情況便會慢慢改善。

但若困上述各種保守療法都不能令病情得到滿意的復原, 又或者情況太過嚴重時, 便需要考慮手術療法了。

手術療法, 一般目的都是松解各組織間的黏連, 及松解位於腕管上方的腕橫韌帶, 令腕管的空間擴大。 這樣當然可以令病情得到善, 令受壓迫的神經線得以復原。

預防

常言道「預防勝於治療」, 這句話也極可以套用在腕管綜合症中。 由於究其最終成因, 是積勞過度而成, 亦即是不自覺地長時間無歇息地使用手腕及手指, 因而產生過勞性反應。 明乎此理, 預防之道便十分明顯, 就是要儘量避免長時間進行重複的手部操作。
其間每隔十五至三十分鐘必須稍事休息, 改變一下動作。 例如打字的每隔十五至鐘便要稍停一下, 伸展一下手指和手腕的肌腱, 向不同的方向舒展數下。 如果可行的話, 不妨將工方安排到把不同的操作交替進行。 例如打字三十分鐘後, 便轉為檔處理。 一段時間後, 又回到打字工作。 這樣便可以利用不同的操作內容, 使不同的肌肉和肌腱輪流工作和休息。

工作位置的安排亦是不可忽略的一環, 因為適當的位置是應該可以讓手腕處於最鬆弛和壓力最少的體位。 就以打字作為例子吧, 鍵盤的傾斜度應該許手腕工作時處於約三十度的後伸位置。 在這個位置中, 手腕所受的壓力是最少, 附近的肌腱也不會過份的伸張或緊縮, 故此工作起來會更加輕鬆舒適。

故此工作起來會更加輕鬆舒適。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