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季腹瀉是常有的事, 很多人習慣一腹瀉就去找點抗菌藥吃。 殊不知這是一種非常錯誤的習慣, 多數腹瀉是一種自限性疾病, 無需使用抗菌藥, 盲目使用抗菌藥不僅會產生或加重胃腸道不適、誘導細菌產生耐藥性, 還有些人在服藥數日有所好轉時腹瀉又會突然加重, 甚至比原來還要嚴重, 換用別的抗菌藥也不行, 腹瀉越來越重。 其實, 這類患者已經患上一類特殊的感染性腹瀉——抗菌藥相關性腹瀉。
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 輕症患者可出現大量水樣瀉, 重症患者可有血便, 或大便中有斑片狀或條狀蛋花樣假膜,
腸道正常菌群可達500余種, 平時腸道菌群之間及宿主之間保持平衡狀態, 維持身體健康。 當患有某種感染性疾病使用抗菌藥, 或圍手術期預防性使用抗菌藥時間過長時, 可能破壞此平衡, 引起腸道菌群失調。 其結果是造成腸道屏障功能降低, 某些外來細菌或過路菌在腸道定植並大量繁殖, 成為優勢菌群, 從而導致腹瀉或腸炎。
抗菌藥相關性腹瀉可發生于任何年齡段, 尤其多見於嬰幼兒、老年體弱者或有長期抗菌藥用藥史者。 幾乎所有抗菌藥都能引起腹瀉, 其中發生率最高者應屬林可黴素、氯林可黴素, 約占20%;青黴素類誘發偽膜性腸炎的比例也很高,
對於抗菌藥相關性腹瀉, 應該做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凡是在應用抗菌藥過程中或停藥後幾周內發生腹瀉者, 應高度懷疑本病, 最後確診應依賴於病原學檢查及有關毒素檢驗。 輕症患者僅表現為腹瀉, 停用抗菌藥即可好轉, 重症患者則可出現嚴重的發熱、腹瀉、糞中排出假膜、全身中毒症狀, 甚至導致死亡。 這時,
為防止發生抗菌藥相關性腹瀉, 醫生應嚴格掌握抗菌藥的使用指征, 避免濫用抗菌藥, 尤其是廣譜抗菌藥, 嚴格掌握療程並及時停藥。 年老體弱患者, 尤其是合併腹腔感染、營養不良和免疫功能低下者, 儘量不使用易誘發腹瀉的抗菌藥。 長期應用抗菌藥的患者也應熟悉其藥理作用及不良反應。 用藥期間還應密切觀察有無毒副作用, 如出現抗菌藥相關性腹瀉, 應停用相關性抗菌藥, 使用黏膜保護劑、腸道微生態製劑、止瀉藥, 並採用營養支援對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