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評價者真的在乎被評價者嗎?

可以說, 喜歡評價是一個普遍現象, 不管在什麼地方, 人們一旦開口, 講出來的多是評價, 而很少是感覺, 更遑論是純淨的感覺。

純淨的感覺是天籟之音。 一個朋友一次表達出她單純的悲傷, 那是天籟之音。 一個小混混寫出了他打群架時忘我境界中的感受, 純淨至極, 那也是天籟之音。 但可惜, 純淨的感覺難得一見, 而評價卻無處不在。 一部被期待的電影公映後, 總會出現無數文章, 但文章中很容易見到高智商的文字遊戲, 而很少見到純淨的感受。 我們為什麼會如此熱衷於評價, 而對感受卻如此疏離?

評價者真的在乎被評價者嗎?

從表面上看, 我們愛評價的一個答案是, 我們對別人太感興趣了。 因為, 當使用評價時, 我們的焦點幾乎總是對準著別人, 而不是自己, 並且勢必會有褒貶。 每當聽到褒貶的話時, 我很容易感到難受。 假若碰巧有人剛講了感覺, 而且還是很純淨的感覺, 再突然聽到明顯的褒獎, 我會覺得, 這就仿佛是在入迷地聽一首純音樂時突然傳來電鑽刺耳的聲音似的。

既然評價總是針對別人的, 那麼, 評價者真的對被評價者感興趣嗎?

要明白這一點, 你只需做一次被評價者就可以了, 而這又實在太容易不過。 那時, 你很容易感受到, 在喋喋不休的評價者面前, 你不存在。 因為, 評價者對別人不感興趣, 他看起來是將焦點對準了你,

但他真感興趣的只是將他的小我投諸在被評價者之上, 而對於被評價者自己怎麼看待自己, 他沒有興趣。

沉默會令溝通更加流暢

我很關注細節, 但是, 無論是和人聊天, 還是在做心理諮詢, 我發現自己雖然會耐心傾聽, 但卻容忍不了沉默, 稍一沉默發生, 我便會不由自主地開口講話, 製造一些話茬, 好使對話立即繼續下去。 終於, 在一次諮詢中, 我迫使自己沉默, 不去急著接話茬, 更不去製造話茬, 結果發現, 沉默使得諮詢過程變得更有彈性也更加流暢。

這是為什麼呢?從表面現象看, 我容忍諮詢室中出現沉默後, 來訪者的表達更多了。 從深層原因看, 我容忍諮詢室中的沉默, 是在限制我的表達, 限制我在諮詢室中的表現。

我的自我表現的時間少了, 來訪者的表現的時間自然會增多。 用更準確的語言說, 諮詢室中的沉默, 就是心理醫生在限制自己“小我”的表達, 當心理醫生的“小我”在諮詢室中退位時, 來訪者的“小我”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消退, 而被“小我”所掩蓋的東西就會映現出來。

每個人的“小我”都活在自以為是的投射和認同的遊戲中。 即, “小我”假定自己早就掌握了自己人生和周圍世界的規律, 而在人際關係中, “小我”會將某些東西投射到對方身上, 對方一旦有了反應, “小我”則會特別關注符合它所投射的內容。 放到諮詢室中, 即來訪者在傳遞資訊時已做了假定——“我早知道心理醫生會怎樣反應”, 並會在心理醫生的反應中尋找符合自己假定的內容。

喋喋不休的人只對自己感興趣

兩個人都喋喋不休地說話時, 看起來是他們彼此理解, 但這常常是一種假像, 他們其實看到的都是自己:我在你的講話中索取我的“小我”的養料, 你在我的講話中索取你的“小我”養料, 因為兩個人的“小我”貌似很像, 所以兩個人都以為遇到知己, 但不過是遇到了自己的投射而已。

你可以仔細觀察任何兩個在喋喋不休的人的對話。 在多數情形下, 你都可看到, 他們說得越高興, 就越是對對方不感興趣。 在那些特別有表現力的影視作品中, 兩個相愛的人常會出現長長的沉默, 但這沉默不是令他們更遠, 反而令他們更近, 便是因為同樣的原因。

聆聽:你能給別人的最好禮物

普通的人際關係中, 如果一個人能不加評價地傾聽並容納沉默的發生, 一樣可以導致類似的結果發生。 對此, 德國哲人埃克哈特·托利在他的著作《當下的力量》中給予了引人入勝的描繪:當你傾聽別人說話時, 不要僅用你的大腦去聆聽, 還要用你的整個身體去聆聽。 在聆聽的時候去感受你內在身體的能量場。 這會將你的注意力從思維中帶走, 並創造一個真正沒有思維干擾的、便於真正傾聽的寧靜空間。 這樣你就會給予其他人空間——存在的空間。 這是你可以給別人的最珍貴的禮物。

大部分人不知道如何去傾聽別人說話, 因為他們的大部分注意力都被思維所佔據。 他們賦予自己思維的注意力比賦予別人說話內容的注意力要多得多, 而對於真正重要的東西——別人話語和思維之下的存在,卻絲毫也未留意。當然,你只能通過自己的存在才能感受到別人的存在。這體現的就是合一,就是愛的開始。在存在更深的層面上,你與萬物是合一的。

這是“空”在人際關係中的作用。在其他關係中,“空”也具有神奇的力量。我愛玩攝影,而資深的攝影愛好者知道,一張好照片的一個特徵便是有“空氣感”,要拍出這樣的照片,就需要去注意取景範圍中的空間,而不是將注意力全放在實物上。並且,想拍出任何一張好照片都需要先騰空自己的腦袋,也即放下自己的思維,那樣才能將注意力投諸在被拍攝物件上,從而能用心碰觸到被拍攝物件的迷人之處。如果你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思維上,不管你怎麼玩,都很難拍出震撼人心的照片。

一張照片並非僅是對拍攝物的表現,一張照片表達的是一種關係,是你的“真我”與被拍攝物的本真的關係。心理諮詢也一樣,心理醫生並不能“治好”來訪者,而是提供一個關係,這不是心理醫生野心勃勃的“正確小我”與來訪者“錯誤小我”的較量,而是心理醫生的“真我”與來訪者的“真我”相遇。哪怕這樣的相遇只是一個瞬間,它也足以顛覆來訪者“小我”對自己某一片面邏輯的執著。

急於追求確定感,就會喪失創造力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喜歡使用評價的人喜歡確定感,說起話來斬釘截鐵,而富有創造力的人卻勢必能容忍甚至喜歡模糊狀態。這是因為,評價源自“小我”,而“小我”無比自戀,真以為自己知道一切左右一切,所以喜歡評價的人就喜歡表現“小我”的自戀。相反,富有創造力的人不會急著去解釋,他們知道,所謂的模糊狀態,也即自己的“真我”還沒有和事物的本真相遇。這時,假若急著去給予解釋,就是強行將“小我”強加給事物,於是就遠離了事物本質了。所以,容納模糊狀態,也就是他們的“真我”和事物本真慢慢相遇的過程。

那些自以為掌握一切左右一切的人,最多只能將自己的“小我”淩駕於某一領域之內,他可以獲得權力感,但總是會阻礙這一領域的事情的進展,而那些能對這一領域做出真正卓越貢獻的人,總是那些願意承認自己無知的人。

而對於真正重要的東西——別人話語和思維之下的存在,卻絲毫也未留意。當然,你只能通過自己的存在才能感受到別人的存在。這體現的就是合一,就是愛的開始。在存在更深的層面上,你與萬物是合一的。

這是“空”在人際關係中的作用。在其他關係中,“空”也具有神奇的力量。我愛玩攝影,而資深的攝影愛好者知道,一張好照片的一個特徵便是有“空氣感”,要拍出這樣的照片,就需要去注意取景範圍中的空間,而不是將注意力全放在實物上。並且,想拍出任何一張好照片都需要先騰空自己的腦袋,也即放下自己的思維,那樣才能將注意力投諸在被拍攝物件上,從而能用心碰觸到被拍攝物件的迷人之處。如果你將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思維上,不管你怎麼玩,都很難拍出震撼人心的照片。

一張照片並非僅是對拍攝物的表現,一張照片表達的是一種關係,是你的“真我”與被拍攝物的本真的關係。心理諮詢也一樣,心理醫生並不能“治好”來訪者,而是提供一個關係,這不是心理醫生野心勃勃的“正確小我”與來訪者“錯誤小我”的較量,而是心理醫生的“真我”與來訪者的“真我”相遇。哪怕這樣的相遇只是一個瞬間,它也足以顛覆來訪者“小我”對自己某一片面邏輯的執著。

急於追求確定感,就會喪失創造力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喜歡使用評價的人喜歡確定感,說起話來斬釘截鐵,而富有創造力的人卻勢必能容忍甚至喜歡模糊狀態。這是因為,評價源自“小我”,而“小我”無比自戀,真以為自己知道一切左右一切,所以喜歡評價的人就喜歡表現“小我”的自戀。相反,富有創造力的人不會急著去解釋,他們知道,所謂的模糊狀態,也即自己的“真我”還沒有和事物的本真相遇。這時,假若急著去給予解釋,就是強行將“小我”強加給事物,於是就遠離了事物本質了。所以,容納模糊狀態,也就是他們的“真我”和事物本真慢慢相遇的過程。

那些自以為掌握一切左右一切的人,最多只能將自己的“小我”淩駕於某一領域之內,他可以獲得權力感,但總是會阻礙這一領域的事情的進展,而那些能對這一領域做出真正卓越貢獻的人,總是那些願意承認自己無知的人。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