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英雄心理學:為什麼有人不怕死亡?

(Time.com) 8月5日, 當一名持槍者駕車到密爾沃基市城外的一座錫克教寺廟, 然後開始用他的9毫米口徑手槍射擊時, 有人奪路而逃, 有人卻挺身而出前去阻止他。

六名死者之一是寺廟住持Santwat Singh Kaleka, 目擊者說他試圖將射擊者繳械, 人們因此把他視作英雄。 到達現場的首位員警Brian Murphy在施救過程中中彈9發。 奇跡般地是, Murphy沒死。

為什麼有人敢於直面危險而大多數人會驚慌失措逃向安全出口?

在許多災難中都湧現出了利他主義行為。 幾周前, 三名婦女主動提供消息說他們在科羅拉多奧蘭多劇院槍擊案中得以倖存, 是因為她們的男朋友們為她們擋了子彈。

這三名男子全部遇難。

一月份, 大型遊輪科斯塔·康科迪亞號在義大利西海岸傾覆的時刻, 一名57歲的船員留在了船上幫助他人, 即使他的船長——以及數千名遊客——棄船而逃。 32人在此次災難喪生。

對災難中表現出利他主義的人進行研究的困難在於他們中間大多數人都已命喪黃泉。 而且, 我們還喜歡製造英雄。

正如研究人員Selwyn Becker 和Alice Eagly2004年在《美國心理學家》雜誌上指出的那樣, 事實上英雄主義情懷存在於所有有記錄的人類文化中——從洞穴壁畫和民間傳說到早期文學, 再到現在, 比如《黑暗騎士崛起》。

正因為人們有如此高度的評價, Becker和Eagly認為英雄主義不光是勇擔風險的高尚行為, 還是帶點自私、維護社會地位的一種途徑。

今年早些時候, 《演化心理學》雜誌公佈了一項由兩名心理學家所做的研究。 研究發現, 那些甘願忍受痛苦的實驗參與者——他們得把手放到一盒子冰塊中浸40秒, 或者被灌進一大罐水——不光被認為更加討人喜歡, 而且當其他學生志願者把一個罐子裡的1170美元隨意分發給所有的實驗參與者時, 他們得到的錢明顯更多。

這項研究規模很小——78名參與者——而且沒人受到了死亡的威脅。 但是作者總結道“採取‘自我犧牲的行為’從長遠看是有利可圖的策略。 ”簡而言之, 英雄和自私的衝動會同時到來。 但是, 我們能就此二者做出選擇嗎?

美國國防部資助了耶魯大學的數項研究, 目的是為了觀察在戰役期間及其後,

軍人中鋼鐵般遵守紀律者與違反紀律者之間的區別。

心理學家Deane Aikins指導了部分此類研究, 他認為英雄主義不是一種主動的選擇。

“對許多人來說難以理解的是這個人竟能神奇地活下來。 ”在提到威斯康辛州的員警Murphy時, 他說。 “也許是因為有的人擁有壓力荷爾蒙, 可以使他在危險情形下保持冷靜。 ”

但是在對阿富汗和伊拉克服役的數百名退伍軍人進行研究之後, Aikins相信其實他們中間大多人都曾試圖逃跑, 只不過不能跑。 “瞎貓碰著死耗子, 然後活了下來。 ”他說, 如此解釋為什麼許多得以逃生的人被當成了英雄。

Aikins確實提供了一種解釋, 說明那些願意幫助別人並活了下來的人會被稱作英雄:他們在危機到來之前和之後都已經建立好了社會紐帶。

入伍當兵或從警的工資儘管微薄, 但是這會帶來自信放鬆和社會認可作為回饋。

2005年《個性》雜誌發表了一項旨在揭示為何一些非猶太人會從納粹手中拯救別人而為何其他人不會這樣做的研究。 他們發現那些提供了幫助的人更願意冒險——但更明顯的特點是他們自稱與朋友和家人定期交往。

給英雄下定義要難於給懦夫下定義——後者正如Ambrose Bierce所說:“在危險、緊急的情況下用腿思考。 ”在科羅拉多和威斯康辛拯救了別人的那些人也許僅是一時衝動, 不加思考, 隨機而為——但是他們沒有跑向安全出口。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