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蔡康永上節目時說, “十五歲的時候不願去學游泳, 十八歲的時候一個你喜歡的人邀你去游泳, 你只能說“我不會”;十八歲的時候懶得去學英文, 二十八歲的時候有個很棒的工作機會, 不過要求流利的英文, 你只能放棄。 年輕的時候, 懶得去學習, 未來也許真的會為此錯過很多機會。 ”
然後他就突然說, 這不就是以前的人總在講的“少壯不努力, 老大徒傷悲”麼。
我在看節目的時候就覺得前面說的好有道理好有內涵, 看見後面那句“俗語”, 卻很抵觸。
老師父母朋友在給建議擺道理的時候, 很多時候只是一遍一遍的在重複過去說過的或是講老話,
我相信如果身邊的人, 如果可以用自己的話把意思提煉出來, 對著你就像是對著想讓彼此產生好感的人那樣說話, 你也一定會聽進去, 而且這個人在你眼中, 也不會只是“親近的人” 而是一個“非常棒的親近的人”。 像也有回答說, 越是親近的人越不在意, 其實反過來也是一樣的, 互相習慣造成思維定式導致行為死板最後無視。
人腦在處理新異刺激和處理熟悉的常規刺激的時候流程是不同的, 對新異刺激人腦會分配注意力和工作記憶去進行處理,
這種機制主要是為了節省注意力資源, 我們可以注意到小孩子看朵花都能看半天, 成年人則大多直接略過, 如果成年人也是一朵花看半個小時, 那就沒法做其他工作了, 我們每天很多的反應都是高度自動化的。 在熟人和生人勸誡方面也是一樣, 一個熟人說了一百多遍的話, 大腦早就自動處理掉了, 而生人因為有陌生這個新異刺激, 大腦就會分配注意力去考慮, 因而就可能產生不同的反應和印象。
另外所謂熟人, 不管親子、同學、父母、上下級,
親近的人, 除去直接血緣關係, 往往是利害關係很密切的人。 自己也經常在他們的相同的環境中, 平時也喜歡他們的各種觀點。 會覺得他們和自己一樣在局中, 無法看得清環境,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
敵人和不認識的人, 站前不同自己以往的角度, 會有一些新鮮或者不太俗套的話, 有時候聽著可能很煩,
哲學上來說, 兼聽則明。 聽取了多方面的言論, 才會對一個事情有足夠的瞭解, 能做出自己不後悔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