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習慣用嘴唇貼住寶寶的額頭來試探寶寶的溫度, 如果發現微熱, 就有些擔心起來。 寶寶的體溫比大人有時候偏高也是正常的哦, 不一定是發熱了。 測量寶寶的體溫, 哪種方法比較准?直腸溫度、口腔溫度還是腋下溫度?
幼兒正常體溫
正常小兒的基礎體溫為36.9℃~37.5℃。 一般當體溫超過基礎體溫1℃以上時, 可認為發熱。 其中, 低熱是指體溫波動於38℃左右, 高熱時體溫在39℃以上。 連續發熱兩個星期以上稱為長期發熱。
上述基礎體溫是指的直腸溫度, 即從肛門所測得, 一般口腔溫度較其低0.3℃~0.5℃, 腋下溫度又較口腔溫度低0.3℃~0.5℃。
幼兒體溫高就是發燒嗎?
有些家長發現寶寶體溫超過37℃, 也會以為是發低燒。 其實孩子的體溫易於波動。 感染、環境以及運動等多方面因素, 都可使孩子的體溫發生變化。 孩子體溫的升高不一定就是異常, 也就是說, 體溫的升高不一定就是發熱。 若有短暫的體溫波動, 但全身狀況良好, 又沒有其他異常表現, 家長就不應認為孩子在發燒。
一般情況下, 體溫不會升得太高, 多為 37.5℃~38.0℃之間。 也就是說, 不能只根據體溫作為確定異常的指標。 遇到這些情況時, 家長可繼續觀察孩子體溫的變化, 一般不需任何處理。 但細心的媽媽有時用手觸摸孩子, 覺得孩子身體挺燙的。 如果孩子吃奶後或哭鬧後體溫稍高, 這種情況可以在孩子安靜時或睡眠後再測體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