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Shēn Xū
【英文名】panax ginseng C.A.Mey.
【別名】人參須
【來源】
藥材基源:為五加科植物人參的細支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anax ginseng C.A.Mey.
採收和儲藏:9月中、下旬收穫參根時收集, 加工成白直須、白彎須、紅直須、紅彎須等藥材規格。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 高30-70cm。 根肥大, 肉質, 圓柱或紡錘形, 末端多分歧, 外皮淡黃色。 葉為掌狀複葉, 具長柄;輪生葉的數目依生長年限而不同, 一般1年生者1片三出複葉, 2年複葉, 最多可達6片複葉;小葉5, 偶有7片, 小葉柄長1-3cm;小葉片披針形或卵形, 下方2片小葉較小, 長2-4cm, 寬1-1.5cm, 上部3小葉長4.5-15cm, 寬2.2-4cm, 先端漸尖, 基部楔形, 邊緣具細鋸齒, 上面綠色, 沿葉脈有稀疏細剛毛,
【化學成份】人參須中總皂甙含量為11.52%, 總皂甙元含量為2.07%, 其中人參二醇(panaxadiol)占35.04%, 人參三醇(panaxatriol)占39.68%, 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占9.88%。 生曬參須中總皂甙含量為8.28%, 其中屬原人參二醇類的皂甙含量為4%, 屬原人參三醇類的皂甙含量為1.63%, 屬齊墩果酸類的皂甙含量為0.48%。 紅參須中總皂甙含量為5.9%, 其中含有人參皂甙(ginsenoside)-Ro、Rb1、-Rb2、-Rc、-Rd、-Re、-Rf、-Rg, 以-Rb1和-Rb2的含量較高。 又含一新的多肽, 命名為RGHP-ⅡB2, 系33肽, 相對分子品質為3380。
【藥理作用】抗腫瘤作用:給用二甲基奶油黃(4-dimethy-laminoazobenzene,DAB)誘發肝癌的大鼠灌服人參須糖漿(含生藥0.5g), 可提高其酸性α-乙酸萘酯酶(ANAE)陽性淋巴細胞的百分率, 使肝癌發生率降低, 腫塊減小, 分化程度增高, 癌灶範圍有纖維組織增生和淋巴細胞浸潤。 提示人參須糖漿能促進機體細胞免疫, 對化學致癌劑誘發肝癌有預防或控制作用。
【性味】味甘;苦;性平
【歸經】歸肺;胃經
【功能主治】益氣;生津;止渴。 主咳嗽吐血;口渴;嘔逆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3-9g;或泡茶。
【各家論述】
1.論參須藥性偏於下行降泄張石頑:參須, 治胃虛嘔逆, 咳嗽失血等證, 亦能獲效, 以其性專下行也。 若治久痢滑精, 崩中下血之證, 每致增劇, 以其味苦降泄也。
3.吳儀洛:參須, 生津補血。 亦橫生蘆頭上而更細者, 其性與參條同, 而力尤薄。 要知參條、參須, 不過得參之餘氣, 危險之證, 斷難倚仗。 (《本草從新》)4.張山雷:參須論其質地本與人參無所同異, 但遼產、高麗產, 一清一溫, 亦當分別主治, 方不貽誤。 其為參之餘體, 力量薄弱, 初不待言, 其較巨者, 形如北沙參, 如懷牛膝, 尤有功用可言。 若其末尾, 則如絲如發, 幾於氣味俱無, 何能呈效?惟生津止渴, 微有養液之用耳。 若陰虛火升, 肝膽之陽上熾, 用此潛陽降火, 尤為相宜。 (《本草正義》)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