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科學家近日表示, 他們正在研發新型的可移植仿生耳, 通過模擬大腦使用電信號捕捉他人談話, 能夠讓耳聾患者重新恢復聽力, 讓他們清楚地聽到人們的說話, 並且享受音樂。
澳大利亞拉籌伯大學的副教授托尼·鮑裡尼領導的研究團隊在英國皇家物理學會的雜誌《神經工程》上發表論文稱, 當人們傾聽他人說話時, 沿著神經從耳朵到大腦的電脈衝的頻率和回應時間非常重要, 大腦使用神經細胞中的電脈衝的頻率和放電時間來對被聽到的聲音進行編碼, 以便將說話者的聲音從背景雜訊中區別開來。
鮑裡尼表示, 通過將與神經細胞放電的確切時間相關的資訊考慮在內, 大腦能夠更好地理解聲音。 接受這些資訊的人接受聲音的能力大大加強, 接受的音量範圍也更大, 而這兩方面對於患者理解他人說話都非常重要。 因此, 複製這些資訊, 將有望提高病人理解他人說話的能力。
目前, 耳聾病人要麼進行人工耳蝸植入, 要麼進行聽覺腦幹植入, 但是, 這兩種情況都要求耳聾之人能夠辨別出背景雜音中的聲音, 而且即使接受了植入手術, 他們也很難享受音樂。
鮑裡尼說, 聽力是辨別出聲音的能力;而言語感受能力是理解他人話中之意的能力。 多道聽覺腦幹植入能使因雙側聽神經瘤而全聾的患者產生有意義的聽覺,
研究人員據此在研究新的仿生耳, 希望這種仿生耳能夠讓耳聾病人恢復聽力, 讓他們在嘈雜的環境中能夠聽到他人的說話, 甚至能夠享受音樂。 研究人員在實驗老鼠身上測試了設備, 希望能夠研發出新的設備用於人類。
每年, 約有1000名患者進行多道聽覺腦幹植入手術;每年約有20萬名患者進行人工耳蝸植入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