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長對醫生講的肛竇炎感到迷惑, 其實肛竇是一個解剖名詞。 在肛門與直腸交界處, 也就是皮膚和粘膜匯合處, 醫學上稱為齒狀線。 齒狀線上方的直腸粘膜一部分略隆起, 呈縱形分佈, 兩個隆起間有一凹陷, 稱為肛竇, 或稱隱窩, 或稱‘陷窩’, 通常是肛腺的開口處, 它們有多個。 在新生兒階段儘管肛竇較淺, 但畢竟是一個藏汙納垢的地方。
在下述情況下可能感染發炎:
①新生兒抵抗力降低, 如上呼吸道感染、腹瀉等時, 特別是肛門及其周圍局部免疫力低下時發生率較高。
②局部損傷, 由於肛竇距肛門口很近,
③身體或肛門周圍感染, 包括肛門清洗差、臀紅等在內。 某一肛竇發炎後, 除了自身紅腫、出膿外, 最主要導致兩種不良後果。 種是局部炎症對肛門括約肌的剌激, 造成因括約肌痙攣發生的疼痛和便意頻頻, 而這種疼痛比肛竇炎症帶來的疼痛重的多, 新生兒只能以哭鬧來表達這種疼痛;
當寶寶解便時, 由於糞便的剌激, 常使括約肌痙攣發作, 所以常在解便時大聲哭鬧和停止排便, 但實際上大便尚未排淨, 殘留的大便和肛竇自身炎症的剌激, 又使得寶寶隨時想解便, 從而形成了一種非常難受的連鎖症狀,
即:吃奶→排便→哭鬧→吃奶。 當然, 寶寶想痛痛快快地解大便, 可又因肛門疼痛作梗不能實現, 又不能以語言來表達, 只能以哭示警。
由於病變處較隱蔽, 孩子劇烈哭鬧家長不知是怎麼回事, 常弄得一家人團團轉。 另外, 由於肛竇的炎症, 寶寶大便表面有時因帶有粘液、膿液和血絲, 也常被誤認為腸道感染或便血待查。
第二種不良後果是肛竇炎發展成肛周感染, 並形成肛瘺。 病兒到醫院檢查時, 醫生有時在肛門旁皮下可觸及1-2個小硬結, 多有壓痛, 並可能在壓迫時從肛門口外溢少量膿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