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母該如何拒絕孩子的要求?

父母不是神, 總會有無法滿足孩子要求的時候, 但這會讓父母內疚, 尤其是自我價值感低的父母。 於是拒絕孩子時, 附加一堆道理證明自己的拒絕合情合理, 孩子的要求不合道理。 講道理的本質是:我是對的, 你是錯的。 這樣雖避免了內疚, 愛的流動卻被阻斷。 孩子體驗到“被拒絕=我是錯的”, 真正讓人痛苦的不是事情本身沒有達成, 而是被評判為“錯誤的, 不講道理的我不值得愛”。

當我們長大, 提要求時, 執著的其實並非事情本身一定要達成, 而是一定不能體驗到“我錯了”的感覺。 於是我們輕易不敢提要求,

除非很確定對方一定會答應, 而且是毫不勉強的答應。

同理, 拒絕別人我們忍不住附加一堆理由, 證明自己的拒絕合情合理, 但愛的流動因此而止, 也許親人朋友從此心懷芥蒂。 所以我們輕易不敢拒絕別人, 常常委曲求全, 最後因為莫名小事怨氣大爆發, 真成了“毫無道理的傢伙”。

親密關係裡的經典對話, 女人:“你為何不陪我說說話, 是不愛我了嗎?”男人低著頭, 不耐煩地說:“沒看到我很忙嗎, 給我點獨立的空間安靜安靜。 ”女人委屈, 男人更委屈。 難道親密和獨立必須是反義詞嗎?

那麼, 好父母拒絕孩子時該如何做呢?

用“可以”取代“不行” 

 聽到父母說“不”時, 一些孩子無法理解父母為什麼會拒絕自己的要求。

例如:吃飯時孩子提出要看電視,

媽媽說:“吃飯時不准看電視”, 那麼只會導致孩子怒氣衝天;如果媽媽說:“可以, 飯後我會讓你看電視, 現在趕緊把飯吃完吧”, 這種表達方式, 孩子會樂於接受。

父母對孩子要養成此類婉轉說話的習慣, 才會有利於親子關係, 有利於孩子心理健康。

耐心解釋說出感受

要向孩子耐心解釋, 家長為什麼不喜歡他的行為。

比如, 當孩子一遍又一遍地敲飯桌的時候, 家長可以說:“這樣敲會把飯桌敲壞的, 這會讓我很傷心。 別敲了, 好不好?”跟小傢伙講道理似乎是徒勞之舉, 但是的確會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他所做的影響了別人, 要學會考慮他人的感受。 ”

讓孩子二選一

給孩子選擇機會, 會讓小傢伙感覺自己有“權力”控制局面。

鼓勵1—3歲的孩子自己做一些簡單的選擇, 有助培養其獨立性。 但是選項不宜過多, 對幼兒及學齡前兒童而言, “二選一”即可。

比如, “在家裡只能滾球, 在室外可以扔球。 你選擇哪個?”

親自示範並告訴孩子

有些孩子不停地做某件惱人的事, 其原因就是小傢伙不知道還有啥別的事情可做。 這時, 父母最好能給予示範並告訴孩子怎樣做更好。

比如, 2歲的哥哥老是愛戳小妹妹, 家長可以告訴他, “親親妹妹”或類似的提示, 下次小哥哥就知道以後怎麼做了。

態度嚴肅語氣堅定

父母拒絕孩子時, 即便不說“不”, 也要態度嚴肅、語氣堅定。 同樣,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 面部表情也應當嚴肅。 讓孩子一看就知道, 這樣的表情意味著“我不喜歡你這麼做,

你最好給我停下!”

有時候某件事似乎無比重要, 如果你不答應我們的關係就完蛋。 這種執著我也常有, 去深入覺察這執著的背後, 是巨大的恐懼, 所以要威脅對方以避免這種恐懼。 這恐懼是什麼呢, 一層層撥開, 結果是, 你不答應這件事, 就證明了我一定會被拋棄。 這個“邏輯“一旦被正視, 自己都會覺得很荒謬, 愛的連結真不必被這荒唐邏輯折斷。

拒絕這件事情, 不等於拒絕你這個人, 不等於你的要求不合理, 不等於我不在乎你, 我拒絕僅僅因為我的感受告訴我, 現在我不想這樣做。 拒絕的同時, 我不會把自己關閉, 我依然感受你的愛, 理解你的需要, 理解自己的需要, 讓我們的需要共同創造出愛的方式。 如果我答應你, 一定是因為我也喜歡用這種方式愛你,

而不是迫於維持關係而委曲求全, 所以即使我付出再多, 你也不必內疚。

不帶評判的拒絕, 沒有委屈的付出, 愛的流動如此之美。

相關用戶問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